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角化棘皮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角化棘皮瘤圖原圖連接圖片來源於

角化棘皮瘤(keratoacanthoma) 又稱皮脂軟疣或假癌性軟疣。是毛囊角化上皮的增生性病變。多見於男性,中老年人好發。臨床特徵為:病損中心的角質栓隆起,形成實性丘疹或結節。角化棘皮瘤生長較為迅速,但可自行消退。愈後留有瘢痕,宜早期治療。本病l889年由Sir jonathan hutchinson首先以「面部火山口潰瘍(crateriform ulcer of the face)」報告。1950年以後才將單發性角化棘皮瘤定為獨立病,並從臨床上和組織學上與其類似的鱗狀細胞癌分開。[1]

症狀體徵

  1. 孤立型 (solitary keratoacanthoma) 多在中老年男性,以50~70歲多見,90%發生在暴露部,特別是面部中央,其次為手腕背側及前臂伸側,其他部位較為少見。病變初起時,表現為堅實的小丘疹或結節,呈正常膚色或淡紅色,中央有充滿角質的凹陷。表面光滑或有結痂。病變直徑可在數周內增至1~2cm或更大。一般在半年左右可自行消退,但遺有瘢痕。
  2. 多髮型 (multiple keratoacanthoma) 發病年齡較早,通常在20~30歲,多為男性。組織學與孤立型相同。角栓不如前者明顯。數目一般為3~10個。多發生於面部、軀幹及生殖器,偶可發生於黏膜。可有家族史。
  3. 發疹型(eruptive keratoacanthoma) 較為罕見。皮疹廣泛分布,好發於暴露部位,可累及口腔黏膜及舌。皮疹多為毛囊性丘疹,堅硬,頂端有細鱗屑形狀,直徑約在2~7mm,呈正常膚色或淡紅色,數目成千上萬。數周內增大為半球型結節,直徑可達1~2cm或更大,中央有角栓。多無自覺症狀,有時可有瘙癢感。當皮損達最大限度時,一般維持2~3周,以後可逐漸消退,遺有稍顯凹陷的瘢痕及色素減退。
  4. 邊緣離心型(keratoacanthoma centrifugum marginatum) 本型不常見。其特點為皮損進行性向周圍擴張,同時中央治癒,遺留萎縮。皮損直徑5~30cm,通常累及手背和脛前區,本型無自愈傾向。[2]

病理病因

由於本病開始於曝光區,其發病與紫外線照射增加相一致,因而認為本病系繼發於長期日光損傷。此外化學致病物質如焦油,瀝青、足葉草脂亦;可能與本病的發生有關。在一些損害中發現HPV型25,因此亦有主張病毒感染者。其他亦有遺傳因素與角化棘皮瘤的發生髮展有關者。

疾病診斷

本病早期無論在臨床表現上還是病理變化上均與鱗狀細胞癌類似,兩者間鑑別比較困難。但本病發展較鱗癌快,通常無破潰,可以自愈。這些可作為臨床鑑別要點。典型的角化棘皮瘤瘤細胞膜上含有自由花生凝集素結合位,可被花生凝集素染色。鱗癌細胞膜上雖也含有同樣的結合位,但因被唾液酸遮蓋,故不能被花生凝集素染色。這種組化方法,有助於鑑別診斷。此外,血型抗原可見於角化棘皮瘤瘤細胞,但不見於鱗癌的癌細胞巢,或只呈片狀分布,這對鑑別診斷也有參考價值。[3]

檢查方法

實驗室檢查:瘤細胞血型抗原檢測:角化棘皮瘤細胞膜血型抗原陽性,有助於與鱗狀細胞癌的鑑別。

其他輔助檢查

組織病理:本病損害的結構,如細胞特點一樣重要。因此,最好切除整個損害,至少也要從損害中央包括其一側,最好兩側切取梭形標本。因損害底部的組織學變化對區分鱗狀細胞癌至為重要。

各型角化棘皮瘤的組織象基本相同。早期損害表皮凹陷如火山口樣,其中充滿角質物,底部表皮增生,表皮突向真皮不規則延伸。這些表皮突在許多地方與其周圍間質分界不清,表皮內可見不典型細胞,核絲分裂及角珠。真皮內有相當顯著浸潤。病變進一步發展成熟時,表皮凹陷擴大如火山口樣,其中充滿了角蛋白,兩側的表皮如拱壁狀,其底部表皮可向上與向下增生。增生的表皮內仍可見某種不典型性細胞。但較早期損害輕,角珠增多,其中心大都完全角化。瘤的底部界限清楚。

併發症

已有報告伴發紅斑性狼瘡白血病麻風、腎移植、光化學療法、燒傷和放射治療者。

預後

角化棘皮瘤圖原圖連接圖片來源於

本病可自行消退,但需數年。治療可縮短病程。愈後有瘢痕。

發病機制

本病發病機制尚不明確。有不少人根據免疫組化研究P53腫瘤蛋白表達的檢測與文獻上鱗狀細胞癌的報告相同,從而認為角化棘皮瘤為一種退行性鱗狀細胞癌亞類。角化棘皮瘤中的炎症細胞浸潤大多為由白介素2和黏附分子激活的CD4+T淋巴細胞與鱗狀細胞癌的炎症浸潤細胞相似,亦提示二者有相同的關聯。

病理表現為:

  1. 早期:可見表皮凹陷呈火山口樣,其中充滿角質。表皮底部增生,表皮突不規則地向真皮內延伸。這些表皮突與周圍的間質分界不清,並含有不典型細胞和許多核分裂相。在真皮內可見炎性細胞浸潤。
  2. 發育成熟期:病變中心部位可見大而不規則的表皮凹陷,其中充滿角質。兩側表皮像口唇狀或拱壁狀伸展於凹陷處兩側。基底部表皮呈不規則性增生,並可出現一定程度的不典型性,但較早期病變為輕。
  3. 消退期:表皮增生停止,火山口樣表皮凹陷逐漸變平,角質消失,基底部大多數細胞發生角化。[4]

用藥治療

角化棘皮瘤圖原圖連接圖片來源於

本病可在半年~1年內自然消退,但有時需時間較長,影響美容,有局部破壞的可能性。另外病理上與鱗癌鑑別無絕對可靠指征,因此應進行治療。

1.手術治療 孤立型角化棘皮瘤可施行刮除術;晚期遺留瘢痕者手術切除效果良好。

2.非手術治療

  1. 淺層X線放射療法:適用於孤立型角化棘皮瘤。電離輻射總劑量15~20Gy,治療3周。
  2. 化療:皮損內注射類固酵激素,或細胞毒性藥物,或干擾素等可縮短病程。病變較大而且多發時,全身情況允許,可考慮系統化療。
  3. 電灼或冷凍治療:適用於單髮型損害。
  4. 藥物塗擦:以3%肽丁胺霜局部外用,2次/d。
  5. 口服維A酸(維甲酸)類:適用於多發性、巨大的、復發的或手術及其他治療有困難的角化棘皮瘤。但因有致畸胎作用,孕婦忌服。可出現唇炎,皮膚乾燥,紅斑及脫髮等副作用。
  6. 損害內注射:曲安奈德針或2.5% 5-氟脲嘧啶針損害內注射。
  7. 報道干擾素合併聚肌胞治療發疹型效果滿意。
  8. 對患者應進行追蹤觀察。

飲食保健

忌咖啡、可可等興奮性飲料。

預防護理

本病暫無有效預防措施,早發現早診斷是本病防治的關鍵。

視頻

皮膚癌一般能活幾年?

視頻

皮膚癌能治癒嗎 怎麼治療?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