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解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解蔽是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漢字,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1]。千百年間,它經歷了「甲金篆隸草楷行」的發展[2]。從記錄的工具到藝術的載體,它的身上,傾注了無數先人的心血。

名詞解釋

解除認識上的蔽塞,以求獲得對「道」的認識。「解蔽」一說出自《荀子》。荀子(前313?—前238)認為,人的良好的道德行為乃是基於人心對「道」的認識,但人心時常受到自身的好惡、欲求及各種外界因素的影響,從而形成片面的、狹隘的認識。要解除人心所受到的遮蔽,就需要鍛煉心知「道」的能力,使心處於「虛壹而靜」的狀態。

引例1

聖人知心術之患,見蔽塞之禍,故無欲無惡,無始無終,無近無遠,無博無淺,無古無今。兼陳萬物而中縣(xuán)衡焉。是故眾異不得相蔽以亂 其倫也。 (《荀子·解蔽》)) (聖人知曉心在認知上的弊病,看到心被蔽塞而帶來的危害,因此不只注意欲求的一面,也不只注意厭惡的一面;不只注意起始,也不只注意終結;不只關注近處的事物,也不只關注遙遠的事物;不只關注廣博的方面,也不只關注淺顯的方面;不只注意古代,也不只注意當下。把各種事物排列出來, 在中間確定一個標準來加以判斷。這樣,事物間的眾多差異就不會造成片面的認識而最終擾亂事物的秩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