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言不盡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言不盡意是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中,只有我們中國的文化[1]是始終沒有間斷過的傳承下來,也只有 「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變過來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2]

名詞解釋

言語不能完全表達對世界的根本認識。語出《周易·繫辭上》,指語言在表意上有所不足,因而設立卦象來表達聖人之意。荀粲(209 ?— 238)、王弼(226 — 249)等魏晉玄學家進一步闡發了這一思想。他們對語言與思想關係的認識,是由其對世界本體或本原的理解所決定的。他們認為,世界的本體或本原是超越於有形事物之上的「無」。「無」沒有具體的形態或屬性,也就無法被命名和言說。因此,言語對思想的表達被認為是有局限的。

引例1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周易·繫辭上》) (書面文字不能完全表達作者的語言及全部意義,語言也不能完全表達作者心中所想及全部認識。)

引例2

斯則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固蘊而不出矣。 (《三國志·魏書·荀彧傳附子惲》裴松之注引) ([這是]卦象之外的思想、《繫辭》之外的言辭,本來就是蘊藏其中而無法用言辭文字能夠表達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