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讓-弗朗索瓦·米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讓-弗朗索瓦·米勒
Jean-François Millet
Jean-FrancoisMillet(Nadar).jpg
出生 (1814-10-04)1814年10月4日
法國芒什省格魯什村
逝世 1875年1月20日(1875-01-20)(60歲)
法國塞納-馬恩省巴比松村
運動 寫實主義

尚-弗朗索瓦·米勒(法語:Jean-François Millet,1814年10月4日-1875年1月20日)法國巴比松畫派畫家。以鄉村風俗畫中感人的人性在法國畫壇聞名。他以寫實徹底描繪農村生活而聞名,是法國最偉大的田園畫家。

羅曼·羅蘭在所著的《米勒傳》指出:「米勒,這位將全部精神灌注於永恆的意義勝過剎那的古典大師,從來就沒有一位畫家像他這般,將萬物所歸的大地給予如此雄壯又偉大的感覺與表現」

生平

  • 1814年10月4日-出生於法國諾曼第半島格魯什村(Gruchy),耕農家庭之子;童年時曾幫助父親在田間勞動,因父母忙於田裏工作,祖母是他從小最親近的人。
  • 1831年-17歲,創作了《牧羊人在看守他的羊群》,顯示出極高的繪畫天賦。
  • 1832年-18歲起,到瑟堡市(Cherbourg)向兩位當地畫家學習繪畫。
  • 1834年-20歲,到瑟堡學畫。
  • 1837年-23歲,獲得瑟堡市議會的獎學金,到巴黎美術學院浪漫主義派畫家德拉羅什學習。米勒也常常去羅浮宮,從米開朗基羅普桑林布蘭特的畫中臨摹學習到不少表現技巧。
  • 1839年-離開德拉羅什的畫室。
  • 1840年-米勒「肖像畫」入選沙龍,正式躋身巴黎畫壇。
  • 1841年-在瑟堡與服裝店的女兒寶琳-薇吉妮‧奧諾(Pauline-Virginie Ono)結婚住在巴黎,3年後寶琳-薇吉妮患了肺結核病死。
  • 1844年-30歲,喪妻,回到故鄉。
  • 1845年-續絃,回到巴黎。
  • 1846年-與續絃的凱薩琳‧勒梅特(Catherine Lemaire)生下第1個孩子。
  • 1847年-米勒開始將他的興趣專注在鄉村題材的作品。
  • 1848年-在巴黎的「自由沙龍」展出古典主義風格的《巴比倫被俘的猶太人》和鄉村風俗畫《篩穀的人》。
  • 1849年-《拾枯草的人》獲得1000法郎的獎金,夏天時,由於巴黎動亂,米勒偕同妻兒搬到巴黎近郊,鄰近楓丹白露森林巴比松村定居,與西奧多‧胡梭(Théodore Rousseau)結為好友。這是他最貧苦潦倒的時期,一邊在畫室創作,一邊又必須為了生計在田裡耕作。
  • 1850年-米勒畫出了《播種者》。此畫後來成為他的代表作之一, 獲得許多重要人物的讚賞與肯定。如作家維克多·雨果(1802-1885)、印象派畫家梵谷(1853-1890)等。
  • 1853年-正式和第二任妻子舉行婚禮。
  • 1857年-《拾穗》,可說是米勒最著名的畫作。此畫描繪三名農婦在一片金黃色的麥田中撿拾收割過後的麥穗。在畫面中充滿的感傷與人性尊嚴的寧靜,奠定了米勒在法國自然派畫家中的重要地位。
  • 1858年-《晚禱》(米勒死後,法國富商索夏爾以80多萬法郎購回此畫並於1909年捐贈給羅浮宮)。
  • 1862年-48歲,畫《持鍬的男人》。
  • 1867年-在巴黎萬國博覽會柯洛一起展出田園自然風格的畫作,拾穗等八幅作品獲得首獎,人們逐漸認可米勒的繪畫。
  • 1868年-54歲獲頒榮譽勳章。
  • 1874年-法國政府委託他繪製萬神殿大壁畫,但因健康問題無法完成。
  • 1875年-61歲時咯血病(肺結核)逝於巴比松

作品

影響力

台灣日治時期的名詩人王白淵, 年輕時曾立志要當台灣的米勒,可惜受制於當時台灣公學校與國立東京美術學校的教育方式與主流的畫風,這個願望沒有達成,王白淵後來將注意力轉向文學領域,投入詩文創作。[1]

視頻

農民畫家-米勒


參考文獻

  1. 小川英子與板谷榮城/著,〈盛岡時代の王白淵について〉,頁16。
  • 方怡清,印象花園12米勒,大都會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ISBN 957-30552-7-9
  • 喻麗清,拿著畫筆當鋤頭:農民畫家米勒,三民出版,2001:ISBN 957-14-3427-2
  • 聯合報系,驚豔米勒-田園之美畫展Millet The Beauty of Countryside,2008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