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諸城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諸城市隸屬山東省,由濰坊代管,因上古名君舜帝出生於城北的諸馮村而得名。西漢呂后七年(公元前181年)置縣,宋代為密州州治所。

諸城位於山東省中東部,濰坊市境東南端,濰河上游。2010年總面積2183平方千米,總人口108.8萬。

諸城是山東半島重要的交通樞紐。膠新鐵路和濟青高速公路南線貫穿諸城,市內6條幹線公路四通八達,乘車1小時可達青島、日照兩大港口和青島、濰坊兩大機場。

諸城地處泰沂山脈與膠濰平原交界處。南部為低山丘陵,北部為平原窪地。諸城年平均氣溫12℃,年均降水量776毫米。礦產資源有重晶石、石英石、螢石、膨潤土、鉀長石、明礬石、雲母、大理石、黃崗石等。為全國商品糧基地之一,盛產蘋果、板栗、獼猴桃。諸城有王盡美紀念館、大舜苑、恐龍博物館等名勝古蹟。

諸城是中國罕見的恐龍化石寶庫,世界上最大的鴨嘴恐龍化石就出土並陳列於諸城,因此,諸城又稱"龍城"。

諸城在第十三屆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排名中,排名第32位。[1]

建制沿革

魯莊公二十九年(前665)冬,魯國在石屋山(今廟山)東北、濰河之南城諸,取名諸邑(故址在今枳溝鎮喬莊)。

戰國時,市境分屬齊、魯。魯頃公二十四年(前249),楚滅魯,魯地入楚,然境內除齊長城以南少數地區歸楚外,余大部地區先已屬齊。

秦行郡縣制,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琅琊郡,歸屬琅琊郡。

西漢初年諸城置縣。漢高祖六年(前201),封郭蒙為東武侯。呂后七年(前181),置東武縣,因境內有東武山故名。同時,境內並置諸縣、平昌縣、橫縣、昌縣、石泉縣。元封五年(前106),琅琊郡移治東武,境內各縣皆屬琅琊郡,轄於徐州刺史部。

新莽天鳳元年(公元14年),改琅琊郡為填夷,東武為祥善,諸縣為諸並,平昌為養信,橫縣為令邱。淮陽王更始元年(23)九月,王莽被殺,郡縣恢復舊名。

東漢建初五年(80),改琅琊郡為國,移治開陽(今臨沂)。東武縣、諸縣屬琅琊國,平昌縣屬北海國。撤橫縣、昌縣、石泉縣。

三國曹魏,復改琅琊國為郡,新置城陽郡(治東武)、平昌郡(治昌安),東武縣屬城陽郡,諸縣屬琅琊郡,平昌縣屬平昌郡。平昌郡旋廢,平昌縣改屬城陽郡。

西晉泰始中(269-271),東武、諸、平昌三縣俱屬城陽郡(郡治遷莒)。太康十年(289),東武縣、諸縣改屬東莞郡(郡治東莞),轄於徐州。元康十年(300),廢城陽郡,平昌縣改屬青州高密國。

劉宋,分東武縣、平昌縣屬平昌郡,轄於青州,諸縣屬東莞郡,轄於徐州。

北魏景明元年(500),置東武郡,治姑幕(今安丘石埠子村)。永安二年(529),分青州而置膠州,治東武,領東武、高密二郡,東武、平昌二縣屬高密郡(郡治高密)。同年,分東武縣南境置扶淇縣,屬東武郡。

北齊,廢東武郡,移高密郡治於東武。撤銷諸縣、平昌縣、扶淇縣,併入東武縣。

隋開皇三年(583),廢高密郡。開皇五年(585),改膠州為密州,治東武。開皇十八年(598),改東武縣為諸城縣,取縣西南三十里漢故諸縣城為名,縣屬密州,仍為密州治。大業三年(607),改密州為高密郡,諸城屬之,並為郡治。

唐武德五年(622),改高密郡為密州;天寶元年(742),改密州為高密郡;乾元五年(758),復為密州。縣因變隨屬,互為治所。

五代天佑四年(907),縣屬後梁。龍德元年(921),改密州為膠源。龍德三年(923),後梁亡,縣屬後唐,復改膠源為密州。清泰三年(936),後唐亡,縣屬後晉。開運三年(946),後晉亡,縣屬後漢。乾佑四年(951),後漢亡,縣屬後周。顯德七年(960),後周亡。五代十國歷經53年,至此終止,諸城縣始歸於宋。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以密州為防禦州。開寶五年(972)春二月升密州為安化軍節度,秋八月降為防禦。開寶六年(973),復為節度,隸京東東路。諸城皆屬之並為治。

金,諸城縣屬山東東路密州治。密州仍為安化軍。

元,諸城縣仍為密州治,轄於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益都路總管府。

明洪武二年(1369),省密州,即密州治為諸城縣治,隸屬青州府。

清襲明制,諸城縣仍屬青州府。

中華民國元年(1912),諸城獨立。民國二年(1913),廢府設道,諸城屬膠東道。民國29年(1940),裁膠東道,設萊濰道,諸城改屬萊濰道,暫由沂州道管轄。至民國30年(1941)3月,始歸萊濰道管轄。民國34年(1945),諸城屬山東省第十七行政督察區。1938年2月4日,日寇侵略諸城,市境淪為敵占區。1943年7月下旬,諸城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屬濱海專區濱北行署。此後,境內相繼建立諸莒邊縣、諸膠邊縣、濰東縣等抗日民主政權,均隸屬於濱北行署。1945年9月9日,諸城縣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屬濱海行政公署濱北專區。1946年7月,改屬膠東行署濱北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諸城縣先屬膠州專區。1956年3月,改屬昌濰專區,1970年屬昌濰地區,1981年7月屬濰坊地區,1983年10月屬濰坊市。1987年7月1日,撤銷諸城縣,建立縣級諸城市,直屬山東省,濰坊市代管。

行政區劃

2011年,轄13處鎮街、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235個社區(其中農村社區208個)即:密州街道、舜王街道、龍都街道三個街道,相州、皇華、枳溝、辛興、石橋子、百尺河、昌城、賈悅、林家村鎮、桃林等鄉鎮。[2]

地理環境

位置

諸城市位於山東半島東南部,泰沂山脈與膠濰平原交界處,地理座標為北緯35°42′23″至36°21′05 ″,東經119°0′19″至119°43′56″。

地質

諸城位於魯東斷塊諸城盆地之中,該盆地系中生代時期的斷陷盆地,有中生代萊陽組、青山組和王氏組底層構成,該套地層岩性主要為砂岩、頁岩、礫岩等,青山組地層含火山碎屑岩,總厚達數千米。新生代以來,該盆地處於隆起剝蝕狀態,在地貌上表現為低山丘陵地形。無第三系堆積,局部有很薄的第四系鬆散堆積物,厚度小於20米。境內岩漿岩分布比較廣泛,太古--元古代岩漿活動不十分發育,侵入岩體一般較小。中生代岩漿活動較強烈,形成大面積火山岩及多種侵入岩。境內發育的中生代侵入岩,集中分布在郝戈莊斷裂以南的桃林--報屋頂背斜和桃林--高閣莊破火山口內及其附近。境內中生代侵入岩只發育燕山晚期侵入岩,根據活動的先後,與鄰區對比可分早期艾山階段侵入岩和晚期嶗山階段侵入岩。

地貌

諸城市位於山東半島泰沂山脈與膠濰平原交界處,地勢南高北低,自南而東為起伏較大的山嶺地帶,間有若干谷狀盆地,西部、中部及北部,系大片波狀平原,屬膠萊沖積平原南部的濰河平原,其邊緣有低緩山丘分布。窪地、水面分布於境內各地。

水文

諸城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為4.59億立方米,偏豐年為6.56億立方米,平水年為4.09億立方米,偏枯年為2.62億立方米。天然入境客水,多年平均量為1.31億立方米,偏豐年為1.87億立方米,平水年為1.16億立方米,偏枯年為0.75億立方米。

氣候

諸城境內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區半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冬冷夏熱,光照充足。因所處緯度常受冷暖氣團交匯影響,天氣多變,有不同程度的旱澇、冰雹等災害性天氣。

春季(3~5月)太陽輻射逐漸加強,氣溫回升,蒙古高壓強度減弱,但仍頻繁南下,南北氣流互有進退,常出現降溫和晚霜凍,有時產生雷陣雨、冰雹等天氣。是大風最多、濕度最小、蒸發最強的季節,常有春旱發生。

夏季(6~8月)受副熱帶高壓和西南暖濕氣流控制,高溫、高濕、多雨,經常出現雷雨、大風、冰雹等天氣,是洪澇災害多發季節。降水量占全年的60%以上。

秋季(9~11月)入秋以後,暖濕空氣勢力減弱並逐漸南退,降水迅速減少,蒙古高壓加強,經常受極地大陸氣團控制,形成晴朗少雨,溫度適中,日夜溫差大,秋高氣爽的氣候,並有初霜凍出現。

冬季(12~次年2月)受強大蒙古高壓影響,不斷有冷空氣爆發南下,氣候乾燥,天氣寒冷,雨雪稀少,是全年最冷、降水最少的季節,盛行西北風。1月份氣溫全年最低,平均-1.3℃,極端最低氣溫-14.1℃。[3]

自然資源

水資源

諸城市境內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5.61億立方米,偏豐年為7.79億立方米,平水年為5.06億立方米,偏枯年為3.41億立方米。境內多年平均水資源可利用量共為4.67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可利用量為2.21億立方米,地下水可開採量為1.28億立方米,客水量1.3億立方米。重複計算量0.29億立方米。農田需水量5.13億立方米,工業需水量0.21億立方米,人畜需水量0.26億立方米,3項共需水量5.6億立方米,按供水量尚缺0.93億立方米。偏枯年總缺水達2.44億立方米。

礦產資源

諸城市境內已發現主要礦種有明礬石、沸石、鉀長石、金紅石、重晶石、陶瓷土、膨潤土、黃鐵礦、磚瓦用粘土、頁岩、河砂、建築石材等17種。除黑色金屬金紅石外,其餘皆為非金屬礦產,經地質部門正式勘探並提交儲量的有沸石岩、明礬石、金紅石、瓷土、膨潤土、重晶石、黃鐵礦。[4]

經濟發展

綜述

2011年諸城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GDP)521.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9.1億元,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316.5億元,增長13.4%;第三產業增加值155.4億元,增長12.7%。一、二、三產業分別拉動GDP增長0.41、8.26、3.66個百分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48081元,比上年增加5723元。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一、二、三產業的比例由上年的9.8:61.5:28.7調整為9.4:60.8:29.8。

第一產業

2011年諸城市完成現價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04.03億元,比上年現價增長9.0%,其中農業總產值為35.1億元,牧業總產值為65.5億元,現價分別增長6.2%和10.7%。

2011年檢查驗收合格的造林面積2419公頃,2011年新增育苗面積1167公頃,四旁植樹596萬株;諸城市森林面積達5.6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156.2萬立方米,林木覆蓋率達到35.6%。

2012年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111.79億元,比上年增長5.4%。糧食總產90.11萬噸,增長3.9%;油料總產6.28萬噸,下降1.3%;水果總產7.17萬噸,下降11.2%;蔬菜總產114.5萬噸,增長4.2%。水產品總產9810噸,增長0.8%。肉類總產34.17萬噸,增長4.4%;禽蛋總產5.74萬噸,下降0.5%;奶類總產4960噸,增長0.6%。新增造林面積3966.67公頃,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0.034萬公頃。諸城市農機總動力135.7萬千瓦,增長6.5%。

第二產業

2011年,諸城市有223家企業銷售收入過億元,比2010年增加28家;有202家企業利稅過千萬元,比2010年增加49家。諸城市635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649.5億元,比上年增長30.1%;工業總產值中輕重工業比例為44.9:55.1;工業產銷率達到98.5%;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608.1億元,增長31.3%;實現利稅147.1億元,增長30.7%;實現利潤107.4億元,增長35.0%;實交稅金53.0億元,增長26.9%。

2012年實現工業增加值305.4億元,比上年增長14.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79家,實現增加值增長14.4%;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893.5億元,增長16.9%;實現利稅166.6億元,增長12.4%;實現利潤119.4億元,增長10.6%。諸城市資質三級及以上建築企業63家,完成建築業總產值100.9億元,增長14.4%;實現利稅8.8億元,增長24.3%。

第三產業

2011年底,旅遊綜合收入48.0億元,比上年增長23.0%。諸城市開工實施總投資過千萬元旅遊大項目30多個,規劃總投資200多億元。

2012年,主要旅遊景點有20個,A級及以上旅遊景區10家。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434.83萬人次,增長19.49%。實現旅遊總收入40.22億元,增長23.43%,其中國內旅遊收入38.54億元,增長23.36%。[5]

社會事業

教育

2011年末諸城市共有各類學校163所,其中:小學124所;普通高中6所;普通初中29所;中等職業教育學校2所;高等學校1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諸城市幼兒園319所。諸城市小學招生15154人,畢業14749人,在校學生72643人,學齡兒童入學率和小學在校學生鞏固率均達100%;普通高中招生8003人,畢業6957人,在校學生21837人;普通初中招生11929人,畢業15886人,在校學生40274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招生8121人,畢業3691人,在校學生23348人;高等學校招生1604人,畢業2176人,在校學生6132人;特殊教育學校招生7人,畢業58人,在校學生132人;在幼兒園受教育的幼兒33323人。

2012年,有普通高等院校1所,在校生5169人。中等職業、技工學校2所,在校生21851人。普通高中6所,在校生23426人。初中30所,在校生37119人。小學124所,在校生76771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生146人。

科技

2012年,共獲得市級及以上各類重要科技成果33項,其中獲得省科技獎勵4項。專利申請量1295件,授權專利719件。

文化

2011年,投入4500多萬元,為農村衛生院、社區衛生室添置儀器設施、改善用房條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配備使用國家基本藥物。獲得國家專利16項、省級保健科技協會科學技術三等獎1項。新農合參合率達100%,共為281萬人次的參合農民報銷醫藥費2.12億元。加強重點傳染病防控,發放宣傳資料6萬餘份。諸城市醫療衛生機構擁有床位4911張,衛生技術人員9085人。

2012年,有博物館5個,檔案館2個,公共圖書館1所,文化館14個,農村文化大院235個。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均達到100%。

衛生

2012年,有衛生機構827個,其中,醫院、衛生院36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9個,婦幼保健院(站)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皮膚病防治站1個。各類衛生機構共有床位6355張,衛生技術人員10315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2751人,註冊護士3184人。

體育

2011年,共有592名運動員參加了濰坊市以上各級各類比賽,共獲獎牌646枚,其中金牌187枚。一年中共輸送運動員132名。先後組織舉辦諸城市規模的大型群眾體育活動25次,中小型群體活動600多次。

2012年,有體育館5座,新增群眾體育健身活動場地3.3萬平方米。全年參加市級及以上體育比賽共獲獎牌372枚,其中金牌199枚。[6]

交通運輸

諸城東臨青島,南靠日照,西接臨沂,是山東半島重要的交通樞紐。膠新鐵路和青蘭高速公路貫穿全境,6條國道、省道四通八達,乘車1小時內可達青島、日照兩大港口和青島、濰坊兩大機場。

風景名勝

障日山

位於山東半島,總面積1.3萬餘畝,與青島市著名的嶗山遙相呼應。障日山自然景觀則以"峰險、石奇、洞幽、霧幻、名勝"五絕被世人所稱道。

盧山

原名故山,位於縣城東南13公里,海拔382.9米。有興國寺、盧山寺等寺院

恐龍公園

2012年10月16日,國土資源部正式命名山東諸城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公園位於諸城市龍都街道西南部,涵蓋恐龍澗和臧家莊兩個景區,占地總面積9.45 平方公里。

龍骨澗

庫溝恐龍化石遺址,俗稱"龍骨澗",位於呂標鎮庫溝村北不到一里的小嶺下,西靠涓河,東接泉子溝,北側系丘嶺溝澗,東西長640米,南北寬240米,總面積153600平方米。這裡埋藏着大量的種類繁多的恐龍化石,是一處大型恐龍群墓地,有着十分重要的科考價值。[7]

著名人物

虞舜(約生卒於原始社會末期),姓姚,名重華。據《史記》記載,堯讓位於舜,踐帝位39年。舜,相傳為中國歷史上的先賢,是堯之後古帝王。

公冶長(生卒於春秋時),名長,字子長(又名芝,又字子之)。諸城市馬莊鄉近賢村人。為孔子的女婿、弟子,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名列二十。

樊崇(?-27年),字細君,琅琊(今諸城人。)西漢末年農民起義軍領袖。

伏無忌(生卒年不祥),琅琊東武(今諸城)人。伏氏為諸城巨族,曾顯達於兩漢,被稱為"伏氏學"。

劉墉(1719~1804),字崇如,號石庵,另有青原、香岩、東武、穆庵、溟華、日觀峰道人等字號,清代書畫家、政治家。山東省高密縣逄戈莊人(原屬諸城),祖籍江蘇徐州豐縣。乾隆十六年(1751年)進士,劉統勛子。官至內閣大學士,為官清廉,有乃父之風。劉墉是乾隆十六年的進士,做過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工書,尤長小楷,傳世書法作品以行書為多。嘉慶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卒於京。諡文清。

竇光鼐(1720---1795),字元調,號東皋,諸城市箭口鄉郭家埠人。素有"才子"之稱。他與紀昀、朱圭、翁方綱主持文運30年。

王盡美(1898-1925),原名瑞俊,又名燼美、燼梅,字灼齋,山東省諸城市枳溝鎮大北杏村人。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山東黨組織最早的組織者和領導者。

王太利(1969- )諸城市城關鎮人,高中時就讀於諸城九中,後轉入當地諸城一中美術班,筷子兄弟成員之一,中國內地音樂人 、演員。

名優特產

濰河鯉魚

諸城市人們習慣稱這裡的鯉魚為"濰河鯉魚"。濰河鯉魚生長迅速,食料來源廣泛,能在靜水中自然繁殖,個體較大,肉多,刺少。

諸香附

諸城市出產的香駙,大約1500年前開始被人們認識應用。諸城為馳名中國的"諸香附"生產地。

諸城黃櫻桃

黃櫻桃主要分布在諸城南部山區,自明洪武年間(公元1364-1368年)開始栽培,約有500至600年的歷史。年產10萬公斤左右。

敞口山楂

在諸城以馬莊、石橋子等地栽培歷史最長,約2000多年。諸城市種植面積達5萬畝,年產量2000多公斤。馬莊鄉現存有100多年生的敞口山楂大樹,馬莊鄉年產山楂800多萬斤,成為遠近聞名的"山楂之鄉"。

紅富士蘋果

諸城市自1982年開始引進紅富士蘋果,共引進長富1、長富2、長富6、秋富1、岩富10等五個單系,成為山東省較早發展紅富士蘋果生產的縣市之一。1989年被評為山東省和農業部優質蘋果,並在中國總評中評為第一名。

諸城板栗

從清初引種,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栽培歷史。諸城的主載品種是明栗子及70年代從煙臺地區引進的紅光、金豐等優良品種。

桃林茶

1968年諸城引進安徽茶樹,在桃林鄉試種。因當初試種這種茶地點在桃林,故稱"桃林茶"。[8]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