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談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談姓,讀音tán,談姓在中國並不是一個常見的姓氏,但也是中國較為古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17位。出自《姓苑》

談氏最早起源於今河南商丘地區的宋國。宋國滅亡後,談氏族人大多留居祖居地,經過四代變遷,如今,談氏族人在全國分布以江蘇省最多,江蘇、上海、浙江地也有該姓的人。

談(tán)姓源出有

源流一

上古周武王建立周朝後,追念先聖先王的功德, 封殷帝乙長子微子啟於宋為談國,又名為郯國,傳國三十六代至談君,被楚國滅亡,子孫以國為姓,相傳姓談。

源流二

據《姓苑》記載:"殷帝乙長子微子啟,周武上封之於宋。傳國36代至談君,為楚滅。子孫以國為氏"。望出梁國、廣平。(漢置廣平郡,現在河北省雞澤縣。)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籍談,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姓苑》記載:"談、譚、席,晉大夫籍談之後"。"籍",本義是指國政典籍、文獻、史冊等。籍氏,就是西周時期設置的官位,專職負責掌管王朝的典籍,除了在周王室有籍氏以外,周王朝亦在各個諸侯國皆有派駐該類官吏,如同現今的中央檔案館館長以及各省派員,時稱"董督",即諸侯下的大政太史官。

至秦朝末期,籍氏族人中有一位著名的籍鑲在西楚霸王屬下為大將,他為了避項籍(字羽,史書多稱項羽)的名諱,便改姓為席氏,其後傳下席姓一族;亦有籍氏族人避諱以先祖籍談之名改姓談氏、以及諧音字譚氏者。後來項羽戰敗自殺於烏江,籍氏族人不用改姓避諱了,於是有一部分恢復了族姓籍氏,但有很多人依然敬重西楚霸王,仍沿襲了談氏、譚氏、席氏等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談氏正確讀音作yuán(ㄩㄢˊ),今音讀作tán(ㄊㄢˊ)亦可。

源流四

源於已姓,出自周武王給古帝少昊後裔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約在公元前十一世紀,少昊後裔中的炎族首領就被封於炎地(今山東臨沭郯城),稱炎國。少昊,遠古帝王,姓已,名摯,字青陽,建都窮桑,故號為窮桑氏,也稱金天氏。"炎",古字通"談",春秋前後,國名多加"邑"偏旁,從而炎國演化為談國,亦稱郯國,國君稱談子,亦稱郯子,子爵,周武王將其歸附於宋國所轄制,成為宋國的附屬國。談國滅亡後,其貴族子孫及國民中多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稱談氏、或郯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談氏正宗。

該支談氏古音讀作yuán(ㄩㄢˊ),春秋時期讀作táng(ㄊㄤˊ),今音讀作tán(ㄊㄢˊ)。

源流五

源於蒙古族,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阿爾談鄂謨克氏,亦稱阿勒坦鄂謨克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所冠漢姓中即有談氏。

蒙古族談氏正確讀音作tán(ㄊㄢˊ)。

源流六

源於滿族,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惠和氏,亦稱輝和氏,源初金國時期女真回特部,以部為氏,滿語為Hunhe Hala,世居烏拉(今吉林永吉)、尼馬察(今黑龍江穆稜興凱湖彼岸俄羅斯烏蘇里斯克一帶)、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富爾堅城(今遼寧西豐小清河一帶)、長白山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談氏、何氏、惠氏等。該支談氏鼻祖為惠和•談台,為清朝初期滿洲正紅旗人,世居富爾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畔富爾堅城故址),他以七品官職從征吳三桂,戰功卓著,敘功被授世襲騎都尉。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漢化為姓氏者,稱談氏,世代相傳至今。

滿族談氏正確讀音作tán(ㄊㄢˊ)。 [1]

得姓始祖

談子(郯子)、籍談、籍鑲、惠和•談台。

郡望

梁 郡:亦稱梁國、梁國郡,始建於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己亥(己亥,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碭郡,治所在淮陽(今河南商丘),下轄八縣,其範圍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權及安徽碭山、山東曹縣諸地。三國曹魏時期始改為梁郡,南北朝宋國定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碭山)。北魏時期又回故治,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後曾以宋州為梁郡。唐朝時期為睢陽郡。

廣平郡:漢景帝劉啟中元元年(壬辰,公元前149年)分邯鄲郡置郡,是由邯鄲郡分置,治所在廣平(今河北雞澤),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任縣、南和、雞澤、曲周、永年及平鄉西北、肥鄉東北一部分地區,後改為廣平國。東漢時期廢其郡併入巨鹿郡。三國時期曹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丁未,公元227年)復置廣平郡,轄境有所擴大。廣平郡在隋朝文帝楊堅開皇初年(壬寅,公元582年)被廢黜。

弘農郡:弘農郡始建於西漢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治所在弘農縣(今河南靈寶函谷關城),其時轄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內鄉以西、宜陽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陝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華山以南的地區。王莽執政時期改名為右扶風。東漢初期復名弘農郡,東漢末年又因避漢靈帝名諱而改名為桓農郡。三國時期曹魏國再次復名為弘農郡

十六國時期的前秦國移其治到陝縣(今河南陝縣)。北魏時期又改恆農郡。北周明帝再改西恆農郡為弘農郡,還治弘農縣(今函谷關)。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到隋朝大業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又復置,移治今河南省靈寶縣北部,隋朝義寧元年(丁丑,公元617年)又移治到陝縣。到了唐朝武德初年(戊寅,公元618年),弘農郡被徹底廢黜。

丹陽郡:先秦時期,共有三處以丹陽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

堂號

梁國堂:以望立堂。

廣平堂:以望立堂。

弘農堂:以望立堂。

丹陽堂:以望立堂。

敷溪堂:以望立堂。(開堂於公元881年,訖今為止有男丁二萬餘人。)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