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負薪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負薪行》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

《負薪行》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

這首詩第一二句提出了一個重大的歷史性的社會問題:夔州處女被喪亂葬送了青春年華;第三四句着重寫男尊女卑、男逸女勞的當地風俗;第五六句是對夔州婦女日常生活的具體描寫;最後二句是反詰語,用以照應全篇從而增強了全詩的譏刺意味。詩以貧苦的勞動婦女為題材,其描繪當時夔州一帶的農村婦女,詩寫土風,文字質樸,乃具有典型之意義。

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年)暮春,杜甫游雲安(今重慶市雲陽縣)到夔州(治今重慶市奉節縣),這首詩大概是杜甫到夔州後不久所作。杜甫在夔州看到下層勞動人民的困苦生活和土風民俗,感慨萬千,寫下了《負薪行》。

本段作品原文

《負薪行》[1]

夔州處女發半華,四十五十無夫家。

更遭喪亂嫁不售,一生抱恨長咨嗟。

土風坐男使女立,應當門戶女出入。

十猶八九負薪歸,賣薪得錢應供給。

至老雙鬟只垂頸,野花山葉銀釵並。

筋力登危集市門,死生射利兼鹽井。

面妝首飾雜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

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

白話譯文

夔州的處女頭髮都已經斑白了,四五十歲了還沒有丈夫。遭遇了喪亂更嫁不出去,一輩子只能留着遺憾而悲嘆。當地的風俗是男的坐享其成而女的立地侍候,男的在屋裡當家,女的出入操勞。女子背着柴火回來是極為常見的,賣出去的錢要供給一家生活和繳納稅務。

到老了仍然是雙鬟垂到頸部的處女打扮,野花同銀釵一起戴在頭上。竭盡全力上山砍柴和去市場賣柴,為了謀取小利不顧生死,還要去鹽井運鹽。她們終年勞累,面帶淚痕,衣單體寒,困居在偏僻的山腳下。如果說巫山一帶的婦女天生粗丑,那麼是不可能有王昭君的。

詞句注釋

⑴半華:斑白,見得是老處女。四十五十:是說有的四十歲,有的五十歲。

⑵嫁不售:即嫁不出去。

⑶土風:當地風俗習慣。重男輕女,故男坐女立。此以下四句是統說一般婦女們,不專指未嫁的老處女。

⑷"應":一作"男","應當門戶":一作"應門當戶"。下即寫婦女出入操勞的事情。

⑸十猶八九:即十有八九,見得極普遍。應供給:供給一家生活及繳納苛捐雜稅。

⑹此以下四句:復承前處女而言,因未嫁,故猶結雙鬟(這是處女的標誌);因窮,故野花山葉與銀釵並插。

⑺登危:是說登高山去打柴。集市門:入市賣柴。

⑻死生射利:不顧死生的去掙點錢。負薪之外,又負鹽,所以說兼鹽井。

⑼石根:猶山根。

⑽巫山:在長江邊巫山縣(今重慶巫山)境,屬夔州。昭君:王嬙字昭君,西漢元帝時宮女,後嫁匈奴。

作品鑑賞

此詩寫出了夔州婦女的勤勞困苦,表現了詩人對她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結句答問,正是深意所在。詩中通過對夔州一帶重男輕女風俗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勞動婦女的深切關懷和同情,也是杜甫一貫的憂國憂民思想的具體反映。

開頭四句並非着意寫夔州的生活習俗,而是提出了一個重大的歷史性的社會問題。《後漢書·周舉傳》指出當時的社會弊病是: "內積怨女,外有曠夫。"這在安史之亂以後的唐朝社會同樣存在。女子"上頭"後一般至十六、七歲即出嫁,而夔州女已經頭髮半自,四五十歲了,仍然是找不到丈夫的老處女,原因是她們遭逢喪亂,男丁減員,女子嫁不出。夔州處女被安史之亂葬送了青春年華,所以抱恨終生,令人嘆息。"堪咨嗟",一作"長咨嗟",用"堪"字是表現作者對夔州處女命運的哀憐和悲嘆,而用"長"字則是夔州處女的自怨自悒。

此詩的第二個層次,即"土風"以下二句,着重寫男尊女卑、男逸女勞的當地風俗。女子同時肩負着男人和女人的兩種義務,承受着心理和體力的雙重折磨,卻處在男人的附屬地位上。

"十有"以下八句是對夔州婦女日常生活的具體描寫,也可以說是詩的第三個層次。這一層寫得很有特色,八句之中兩兩交叉,分別寫夔州女的勞動和妝束。她們十之八九要砍柴、賣柴,換的錢來養家糊口。女子既要維持家計,又要應付官府攤派,生活的重擔全部壓在老處女的肩上。接下去兩句寫她們的服飾,頗有畫龍點睛之妙。杜甫寫的是老處女,所以她們把頭髮挽成垂頸的雙鬟。因為是處女,她們愛美的心思尚未泯滅,儘管頭髮已經半白了,上面卻插着銀釵和野花山葉等飾物。這些還只是作為鋪墊,目的是寫夔州處女的操勞之苦。滾西一帶的集市在高處,她們背着柴草拼力爬高到市集上出賣。對於"死生射利兼鹽井"句,意思是背鹽只賺得蠅頭微利,是販私鹽,是偷偷摸摸地販賣私鹽,這樣"死生射利"四字才有着落。夔州女除了負薪,還得背鹽。在唐代鹽鐵由國家專賣,販私鹽不允許,但可以多賺一點錢。她們冒着生命危險去販賣一點私鹽,並不是像大商人那樣為了囤積居奇。杜甫把史書中的"乘時射利"和"豪賈射利"改為"死生射利",正是為了說明背鹽女子像獲取獵物一樣冒險掙錢。 "死生"二字是定性的, "射利"二字是繪形的。正因為負薪女掙扎在饑寒和死亡線上,所以她們備感生活的艱辛,揮淚度日。這是一幅多麼令人心酸的圖畫。

最後二句是反詰語,用以照應全篇,意謂夔州處女老大嫁不出去,並不是因為她們長得粗丑,美貌動人的王昭君的故鄉不就是在這一帶嗎?這裡的"巫山"與宋玉《高唐賦》的巫山神女無直接關係,當指地名而言,但其中也包含着此地自古出美人的意思,從而增強了全詩的譏刺意味。

此七言古詩,在現存杜詩中系一首頗為別致、耐人尋味的風土詩。詩以貧苦的勞動婦女為題材,其描繪當時夔州一帶的農村婦女,乃具有典型之意義。杜甫對此不僅寄以深厚的同情,且在最後"若道巫山"二句中,尤針對封建統治者誣衊勞動婦女為"鹿丑"的不實之詞,理正詞嚴地予以駁斥。此在全部古典詩歌史上乃是鮮見的。詩寫土風,文字質樸。

名家點評

宋代劉克莊《後村詩話》:《負薪行》言夔州俗,坐男而立女,有四十、五十無夫家者。末雲:"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

明代王嗣爽《杜臆》:與下《最能行》俱因夔州風俗薄惡而發······又以"射利"忘其"死生",而兼"鹽井",形容婦人之苦極矣!然以"野花山葉"比於金釵,則當之者以為固然,不知其苦也。尤可悲也!

清代何焯《義門讀書記》:帶"負薪",顧"抱恨"。

清代楊倫《杜詩鏡銓》:風土詩,須如此朴老。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醜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着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

天寶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餘,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剛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視頻

倒霉的杜甫

詩聖杜甫的故事

參考資料

  1. [1] 詩詞古文網;
  2. 杜甫簡介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