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貨幣性不平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貨幣性不平衡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專有文化術語。

歷史名詞是歷史上曾出現的事件及事物的名稱[1],例如「禪讓」,傳說古代實行舉薦賢能之人為首領繼承人的一種制度,據文獻記獻:有堯舉舜、舜舉禹[2]、禹先舉皋陶、皋陶死禹又舉益等歷史故事。

名詞解釋

貨幣性不平衡,是指一定匯率水平下國內貨幣成本與一般物價上升而引起出口貨物價格相對高昂、進口貨物價格相對便宜,從而導致的國際收支失衡。在這裡,國內貨幣成本與一般物價上升的原因被認為是貨幣供應量的過分增加,因此,究其根源,國際收支失衡的原因是貨幣性的。貨幣性失衡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中期的或長期的。

貨幣性不平衡舉例說明

例如,一國發生通貨膨脹,其出口商品成本必然上升,使用外國貨幣計價的本國出口商品的價格就會上漲,就會削弱本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客觀上起着抑制出口的作用。相反,由於國內商品物價普遍上升,相比較而言,進口商品就顯得便宜,鼓勵外國商品的進口,從而出現貿易收支的逆差。不過在這裡還要注意的是,通貨膨脹還會引起該國貨幣匯率一定程度地貶值,但一般來說,此時匯率貶值的幅度要比物價上漲的幅度小得多,因而其影響也小得多,它只能緩和但不會改變通貨膨脹對國際收支的影響。

國際收支失衡

國際收支失衡是指經常賬戶、資本和金融賬戶的餘額出現問題,即對外經濟出現了需要調整的情況。

國際收支失衡調節的若干理論

(1)彈性法,是在局部均衡分析中進行的。其核心是根據進出口的價格需求條件,利用本幣對外匯率的變化,調整出口貨物的外幣價格和進口貨物的本幣價格,達到調整國際收支的目的。如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利用本幣貶值,使出口的外幣價格下降,促使出口上升,進口的本幣價格上升,進口下降,調整收支。彈性法發揮作用的條件包括對方不報復,以及本幣對外貶值要快於對內貶值(通貨膨脹),同時要符合馬歇爾-勒納條件,即本國出口的價格需求彈性與本國進口的價格需求彈性之和的絕對值大於1,也即進出口對價格變化的反應程度較大。彈性法的使用存在着J曲線效應,即本幣貶值先造成收支的繼續惡化,然後才會好轉。在大多數情況下,本幣的貶值會使一國的貿易條件趨於惡化,只有在需求彈性大於供給彈性時才會改善。

(2)吸收法,釆用凱恩斯的宏觀分析,將國際收支與國民收入聯繫起來考察,偏重與商品市場均衡,政策上傾向於需求管理。基本公式如下:Y=C+1+G+(X-M)

因此,調整國際收支從吸收法看有兩種方法:或者調整國民收入,或者調整吸收。前者需要資源的重新配置,以提高總體生產力,這要求有閒置的資源。後者是使消費、投資和政府開支得到調整,逆差時壓縮,順差時擴張。該方法與宏觀經濟結合較好,但涉及資源的實際利用水平,進口生產設備提高生產力與國際收支繼續惡化的矛盾,同時也存在時滯的問題,以及在理論和政策上忽視貨幣在調整國際收支中的作用。

(3)貨幣法,該方法是隨貨幣主義的興起而出現的,主要從長期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不僅照顧到經常項目,而且也考慮了資本與金融項目。其核心思想是通過調整國內貨幣供給調控國內需求,進而調整國際收支的變動。即國內貨幣供給是國際儲備(可以視為進出口的差額)與國內信貸額之和,於是國際儲備的變動(國際收支的變動)是國內貨幣供給減去國內信貸額的結果。如果信貸額的發行大於貨幣供給的需要,國際收支便會惡化;反之則改善。所以控制信貸發行和出售儲備資產是調整國際收支的重要途徑。但是該方法的使用存在着副作用,如壓低國內信貸會產生經濟增長速度下降、就業出現問題,等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