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貸款利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貸款利率,銀行等金融機構發放貸款時向借款人收取利息的利率。主要分為三類: 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的貸款利率、商業銀行對客戶的貸款利率、同業拆借利率。 銀行貸款利息的確定因素有: ①銀行成本。任何經濟活動都要進行成本—收益比較。銀行成本有兩類: 借入成本-借入資金預付息,追加成本-正常業務所耗費用。②平均利潤率。利息是利潤的再分割,利息必須小於利潤率,平均利潤率是利息的最高界限。③借貸貨幣資金供求狀況。供大於求,貸款利率必然下降,反之亦然。 另外,貸款利率還須考慮物價變動因素、有價證券收益因素、政治因素等。不過,有的學者認為利息率的最高界限應是資金的邊際收益率。將約束利息率的因素看成,企業借入銀行貸款後的利潤增加額與借款量的比例同貸款利率間比較,只要前者不小於後者,企業就可能向銀行貸款.[1]

[]

利息計算

一、人民幣業務的利率換算公式為(註:存貸通用):貸款利率(2張)1.日利率(0/000)=年利率(%)÷360=月利率(‰)÷302.月利率(‰)=年利率(%)÷12二、銀行可採用積數計息法和逐筆計息法計算利息。1.積數計息法按實際天數每日累計賬戶餘額,以累計積數乘以日利率計算利息。計息公式為:利息=累計計息積數×日利率,其中累計計息積數=每日餘額合計數。2.逐筆計息法按預先確定的計息公式利息=本金×利率×貸款期限逐筆計算利息,具體有三:計息期為整年(月)的,計息公式為:①利息=本金×年(月)數×年(月)利率計息期有整年(月)又有零頭天數的,計息公式為:②利息=本金×年(月)數×年(月)利率+本金×零頭天數×日利率同時,銀行可選擇將計息期全部化為實際天數計算利息,即每年為365天(閏年366天),每月為當月公曆實際天數,計息公式為:③利息=本金×實際天數×日利率這三個計算公式實質相同,但由於利率換算中一年只作360天。但實際按日利率計算時,一年將作365天計算,得出的結果會稍有偏差。具體採用那一個公式計算,央行賦予了金融機構自主選擇的權利。因此,當事人和金融機構可以就此在合同中約定。三、複利:複利即對利息按一定的利率加收利息。按照央行的規定,借款方未按照合同約定的時間償還利息的,就要加收複利。四、罰息:貸款人未按規定期限歸還銀行貸款,銀行按與當事人簽訂的合同對失約人的處罰利息叫銀行罰息。五、貸款逾期違約金:性質與罰息相同,對合同違約方的懲罰措施。六、計息方法的制定與備案全國性商業銀行法人制定的計、結息規則和存貸款業務的計息方法,報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備案並告知客戶;區域性商業銀行和城市信用社法人報人民銀行分行、省會(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備案並告知客戶;農村信用社縣聯社法人可根據所在縣農村信用社的實際情況制定計、結息規則和存貸款業務的計息方法,報人民銀行分行、省會(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備案,並由農村信用社法人告知客戶。 七、參考依據: 1.《人民幣利率管理規定》銀髮【1999】77號。 2.《中國人民銀行關於人民幣貸款利率有關問題的通知》銀髮【2003】251號。 3.《中國人民銀行關於人民幣存貸款計結息問題的通知》銀髮【2005】129號。 銀行貸款利率是指借款期限內利息數額與本金額的比例。我國的利率由中國人民銀行統一管理。銀行貸款利率參照中國人民銀行制定的基準利率,實際合同利率可在基準利率基礎上上下一定範圍內浮動。貸款利率是指借款期限內利息數額與本金額的比例。以銀行等金融機構為出借人的借款合同的利率確定,當事人只能在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利率上下限的範圍內進行協商。貸款利率高,則借款期限後借款方還款金額提高,反之,則降低。 貸款利率是借款合同雙方當事人計算借款利息的主要依據,貸款利率條款是借款合同的主要條款。以銀行等金融機構為出借人的借款合同的利率的確定,當事人只能在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利率上下限範圍內進行協商。 如果當事人約定的貸款利率高於中國人民銀行規定利率的上限,則超出部分無效;如果當事人約定的利率低於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利率下限,應當以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最低利率為準。此外,如果貸款人違反了中國人民銀行規定,在計收利息之外收取任何其他費用的,應當由中國人民銀行進行處罰。 貸款利率,一般情況下比存款利率高,兩者之差是銀行利潤的主要來源。

注意事項

1、在申請貸款時,借款人對自己還款能力做出正確的判斷。根據自己的收入水平設計還款計劃,並適當留有餘地,不要影響自己的正常生活。 2、選擇適合的還款方式。等額還款方式和等額本金還款方式兩種,還款方式一旦在合同中約定,在整個借款期間就不得更改。 3、每月按時還款避免罰息。從貸款發起的次月起,一般是次月的放款時間為還款日,不要因為自己的疏忽造成違約罰息,導致再次銀行申請貸款時無法審批。 4、妥善保管好您的合同和借據,同時認真閱讀合同的條款,了解自己的權利和義務。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