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賈昌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賈昌朝
來自朱氏風水網]]
賈昌朝
出生 997年
逝世 1065年
國籍 中國
籍貫 河北獲鹿
民族
年代
研究領域
善文,工書

人物簡介

賈昌朝(997—1065)字子明,宋朝,真定獲鹿(今河北獲鹿)人。真宗(九九八至一零二二)朝賜同進士出身。[1],慶曆(一零四一至一零四八)中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魏國公。[2] 諡文元。卒年六十八。善文,工書,范文正公伯夷頌跋有其書。《宋史本傳、鐵綱珊瑚》

人物生平

  • 宋天禧初(1017),宋真宗曾祈谷南郊,賈昌朝於道左獻頌辭,召試,賜同進士出身,任晉陵主簿。賜對便殿,任國子監說書。孫稱其講說有師法。後又改穎川郡王院伴讀,再適殿中丞,歷知宜興東明縣。孫侍讀禁中,以老辭,舉薦賈昌朝代之,詔試中書,不久復國子監說書。
  • 景佑(公元1034年)中,置崇政殿說書,以授昌朝。天章閣置侍講,亦首命昌朝充任。累遷尚書禮部郎中,進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遷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兼羊國子監。上書陳「邊防六事」,多施行之。
  • 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拜參知政事,以工部侍朗充樞密使,五年,拜相,拜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擔舉編修《唐書》。
  • 慶曆七年春旱,帝避正寢減膳,賈昌朝援引漢朝因災異冊免三公的故事,上表乞罷參知政事,遂任昌朝武勝軍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大名府、兼北京留守司河北安撫使。帝賜銀飾坐轎,隨之因征貝州軍校王則起義有功,移山南東道節度使,又移判鄭州。同年,拜尚書右僕射、觀文殿大學士、判尚書都省。年內,仍求外任,復任山南東道節度使、右僕射檢校太師兼侍中,判鄭州。昌朝固辭僕射侍中,改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母喪,去位。服除,判許州。召對邇英閣,行前,復判大名府河北安撫使。時河決為患,昌朝請修河故道。
  • 嘉右元年(公元1056年)封許國公,兼侍中,不久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樞密使。嘉右三年宰相文彥博請罷,諫官怕昌袁代相,乃言昌朝建大第,勾結宦官等,遂以鎮安節度使、右僕射檢校太師侍中兼充景靈宮使,出判許州。又以保平軍節度陝州大都督府長史移大名府兼安撫使。英宗即位,徒鳳翔節度使,加左僕射、鳳關懷尹,封魏國公。
  • 治平元年(1064年)以侍中守許州,力辭不許。第二年因病留京師,以左僕射觀文殿大學士判尚書都省卒,年68歲。諡文元。御書墓碑:「大儒元老之碑。」著有《群經音辨》(中國古代第一部多音多義字手冊)、《通紀時令》、《奏議文集》122卷。

《群經音辨》

  • 《群經音辨》七卷。宋賈昌朝撰,是一部專釋群經之中同形異音異義詞的音義兼注著作,集中而又系統地分類辨析了唐陸德明《經典釋文》所錄存的群經及其傳注中的別義異讀材料,並對這些材料作了音義上的對比分析,同時還收集、整理了不少古代假借字、古今字、四聲別義及其它方面的異讀材料,有助於讀書人正音辨義,從而讀通經文及其注文。
  • 音義之學的發展及其自身所具有的局限性,是《音辨》出現的歷史必然。漢魏以來,為通讀古籍,音義之學大行於世,音義類著作紛紛出現。至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則總其成,成為該類著作的集大成者。《釋文》錄存了豐富的異讀材料,牽涉多種不同來源,是對經典中的異讀詞進行研究的資料寶庫。賈昌朝已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因而對《釋文》特別推重,並將其據為典要。然而,《釋文》只是將眾多的異讀材料都擺了出來,且隨文辨音,散見於各經之中,音義關係紛繁交錯,陸氏只排列音讀異同而未作音義別擇的集中說明,雖切於實用,但失於散細,不成系統。因此,賈氏一方面在講解經典的過程中時時注意從中提取材料,並逐漸積累,而另一方面又針對《釋文》的局限性,對所擇取的異讀材料作了歸納和概括,最後加以整理分類,而成《音辨》一書。也就是說,賈氏編撰《音辨》所運用的材料雖幾乎完全來源於《釋文》,但他並非生搬硬套,而是經過了一個消化吸收、斟酌取捨的過程,材料雖是前人的,但已將其融入了自己的體系,使之理論化、系統化了。也正是由於此,才使《音辨》成為一部不落案臼的開拓性著作,無論在編排體例上,還是在內容上,都呈現出了嶄新的面目。賈氏編撰《音辨》的初衷主要是「欲使學者知訓故之言咸有所自,聊資稽古之論,少助同文之化」(((音辨序》),即滿足當時文人誦讀經典的現實需要,現在看來,《音辨》的價值遠不止此,它在學術上所做出的獨特貢獻以及對後世所產生的重要影響尤值得當今學者重視。

參考文獻

  1. 同進士出身 搜狗網
  2. 魏國公 搜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