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資治通鑑·漢紀·宦官專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資治通鑑·漢紀·宦官專權出自《資治通鑑》。東漢後期,宦官的權力很大,何進聽要誅滅宦官反遭殺害。

作品原文

(中平元年)是時中常侍①趙忠、張讓、夏惲、郭勝、段珪、宋典等皆封侯貴寵,上常言:「張常侍是我公,趙常侍是我母。」由是宦官無所憚畏,並起第宅,擬則②宮室。上嘗欲登永安候台③,宦官恐望見其居處,乃使中大人④尚但諫曰:「天子不當登高,登高則百姓虛散。」上自是不敢復升台榭。及封諝、徐奉事發,上詰責⑤諸常侍曰:「汝曹常言黨人⑥欲為不軌,皆令禁錮,或有伏誅⑦者。今黨人更為國用,汝曹反與張角⑧通,為可斬未?」皆叩頭曰:「此王甫、侯覽⑨所為也!」於是諸常侍人人求退,各自征還宗親、子弟在州郡者。

(中平六年)初,帝數失皇子,何皇后①生子辯,養於道人史子眇家,號曰「史侯」。王美人生子協,董太后②自養之,號曰「董侯」。群臣請立太子。帝以辯輕佻無威儀,欲立協,猶豫未決。會疾篤③,屬協於蹇碩④。丙辰,帝崩於嘉德殿。碩時在內,欲先誅何進而立協,使人迎進,欲與計事;進即駕往。碩司馬潘隱與進早舊,迎而目之。進驚,馳從儳⑤道歸營,引兵人屯百郡邸⑥,因稱疾不入。戊午,皇子辯即皇帝位,年十四。尊皇后曰皇太后。太后臨朝。赦天下,改元為光熹。封皇弟協為渤海王。協年九歲。以後將軍袁隗為太傅,與大將軍何進參錄尚書事⑦。

進既秉①朝政,忿蹇碩圖②己,陰規③誅之。袁紹④因進親客張津,勸進悉誅諸宦官。進以袁氏累世貴寵,而紹與從弟虎賁中郎將⑤術皆為豪傑所歸,信而用之。復博征智謀之士何顒、荀攸及河南鄭泰等二十餘人,以顒為北軍中候⑥,攸為黃門侍郎⑦,泰為尚書⑧,與同腹心。攸,爽之從孫也。蹇碩疑不自安,與中常侍趙忠、宋典等書曰:「大將軍兄弟秉國專朝,今與天下黨人謀誅先帝左右,掃滅我曹,但以碩典禁兵,故且沉吟。今宜共閉上閣,急捕誅之。」中常侍郭勝,進同郡人也,太后及進之貴幸,勝有力焉,故親信何氏;與趙忠等議,不從碩計,而以其書示進。庚午,進使黃門令⑨收碩,誅之,因悉領其屯兵。

票騎將軍董重,與何進權勢相害①,中官挾重以為黨助。董太后每欲參干政事,何太后輒相禁塞②,董後忿恚,詈③曰:「汝今輈張,怙④汝兄耶!吾敕票騎斷何進頭,如反手耳!」何太后聞之,以告進。五月,進與三公共奏:「孝仁皇后使故中常侍夏惲等交通⑤州郡,辜較⑥財利,悉入西省⑦。故事,蕃後不得留京師⑧;請遷宮本國。」奏可。辛巳,進舉兵圍票騎府,收董重,免官,自殺。六月,辛亥,董後憂怖,暴崩。民間由是不附何氏。

作品注釋

①中常侍:宮廷內官名。秦稱中常侍官,由宦者擔任,間用士人。漢沿稱中常侍。

②擬則:效法,模仿。

③永安候台:洛陽皇宮裡可以登高望遠的高台。

④中大人:宦官。

⑤詰責:責問。

⑥汝曹:你們。黨人:指反對宦官的官員和太學生。東漢後期,外戚與宦官的權力之爭日益激烈。桓帝時期,以李膺、陳蕃為首的官僚集團和以郭泰為首的太學生聯合起來,結成朋黨,抨擊宦官的黑暗統治。宦官依靠皇權,兩次向黨人發動大規模的殘酷迫害活動,史稱「黨錮之禍」。

⑦伏誅:伏法,被處死。

⑧張角:黃巾起義領袖。

⑨王甫、侯覽:東漢末宦官的代表人物,斂財勒索,迫害黨人。

①何皇后:出身屠家。何家賄賂宦官郭勝而使之入宮,得到靈帝寵幸,生皇子劉辯,光和三年(180年)立為皇后。後來何皇后鴆殺也生有皇子的王美人,幾乎遭到廢黜,經由宦官說情方罷。中平六年(189年)靈帝去世,劉辯繼位,何後被尊為皇太后,臨朝執政。其兄大將軍何進以錄尚書事輔佐朝政,欲誅專權跋扈的宦官,由於何太后與宦官有千絲萬縷的聯繫,猶豫不決,坐失良機,反而被宦官所殺。後董卓廢劉辯為弘農王,而立陳留王劉協為帝,遷太后於永安宮,將其鴆殺。

②董太后:靈帝母親,劉萇之妻,稱孝仁皇后。

③疾篤:病重。

④屬(zhǔ):託付。蹇碩:東漢時期的宦官,手握兵權。

⑤儳(chán)道:近路,捷徑。

⑥百郡邸:諸郡設在京師的辦事處。

⑦錄尚書事:東漢以後,中央行政均歸「尚書」處理,「錄」是總領的意思,錄尚書事獨攬大權,無所不管。[1]

①秉:主持。

②忿:懷恨。圖:圖謀。

③規:謀劃,制定。

④袁紹:東漢末年重要軍閥,出身大族,祖上四世三公,在諸侯中很有影響。

⑤從弟:堂弟。虎賁(bēn)中郎將:掌宿衛,無常員,多至千人。虎賁,比喻勇猛。

⑥北軍中候:官名,東漢置,掌監北軍五營,秩六百石。

⑦黃門侍郎:官名,西漢時郎官給事於黃門(宮門)之內者稱黃門郎或黃門侍郎。東漢設為專官,其職為侍從皇帝,傳達詔命。

⑧尚書:官名,始於戰國,掌管文書。漢武帝時地位逐漸重要。東漢以後正式成為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官員。

⑨黃門令:西漢少府屬官有此職,東漢因之。秩六百石,宦者充任,掌管省中宦官。[1]

①票騎將軍:即驃騎將軍。漢武帝置,秩位同大將軍,金印紫綬,位同三公。害:妨害,有衝突。

②禁塞:阻止。

③忿恚(huì):憤恨。詈(lì):罵。

④輈(zhōu)張:跋扈,專橫。怙(hù):倚仗,憑藉。

⑤惲:(yùn)。交通:相互勾結。

⑥辜較:搜刮聚斂,指對財利的把持。

⑦西省:漢永樂宮之司署,掌管宮內罪罰。

⑧蕃後不得留京師:封國王后不可以留在洛陽。

作品譯文

靈帝中平元年(184年),中常侍趙忠、張讓、夏惲、郭勝、段珪、宋典等皆封侯貴寵,靈帝常說:「張常侍是我父親,趙常侍是我母親。」因此宦官無所畏懼,都建造了宅第,規格跟宮室差不多一樣。靈帝曾經想要登永安候台,宦官怕皇帝望見他們的宅第,就派中大人尚但勸諫說:「天子不當登高,登高則百姓虛散。」靈帝自此不敢再登台榭。等到封諝、徐奉事發,靈帝質問諸常侍:「你們經常說黨人慾為不軌,所以都要將他們禁錮起來,甚至有因此被處死的。如今黨人為國效力,你們反倒和張角勾結,這樣的罪行應該斬首嗎?」諸常侍都叩頭說:「這是王甫、侯覽所做的事。」於是諸常侍人人求退,各自將其在州郡的宗親、子弟召回。

中平六年(189年),起先靈帝屢次喪子,何皇后生子劉辯,交給道人史子眇家撫養,劉辯被稱為「史侯」。王美人生子劉協,由董太后自己撫養,稱為「董侯」。群臣請立太子。靈帝認為劉辯輕佻無威儀,想要立劉協,猶豫未決。恰巧皇帝病重,於是就將劉協託付給蹇碩。丙辰,靈帝崩於嘉德殿。蹇碩當時正在宮裡,想要先殺了何進而立劉協,於是派人去接何進,說要與他共同議事。何進立即前往。蹇碩司馬潘隱與何進是舊交,迎上前來,朝他使了個眼色。何進大驚,騎馬從捷徑歸營,帶兵入駐百郡邸,稱病不進宮。戊午,皇子劉辯即皇帝位,年十四。尊何皇后為皇太后。太后臨朝處理政事,大赦天下,改元光熹。封皇弟劉協為渤海王。劉協時年九歲。以後將軍袁隗為太傅,和大將軍何進共同統領尚書事,總管一切政要。

何進主持朝政之後,懷恨蹇碩曾經圖謀殺害自己,決定暗中策劃殺掉他。袁紹就舉薦了親信門客張津,勸何進殺掉全部宦官。何進因為袁氏世代地位崇高,而袁紹與其堂弟虎賁中郎將袁術都為豪傑信任歸附,所以非常信任他們,予以重用。何進又廣泛地徵召人才,召集了智謀之士何顒、荀攸及河南鄭泰等二十餘人。任命何顒為北軍中候,荀攸為黃門侍郎,鄭泰為尚書,視他們為心腹。荀攸是荀爽的侄孫。蹇碩心中不安,給中常侍趙忠、宋典等寫信說:「大將軍何進兄弟執掌政權,如今與天下黨人圖謀誅殺先帝左右的宦官,想要消滅我們。只是因為我還掌握着禁兵的緣故,所以暫時不敢動手,尚在猶豫中。如今應該關閉宮門,迅速抓捕何進並且殺死他。」中常侍郭勝是何進的同鄉,何太后與何進能有今天,郭勝出了很大的力氣,因此和何進很親近;他和趙忠等人商量,不接受蹇碩的計策,而是把信給何進看了。庚午,何進派黃門令逮捕蹇碩,將他處死,也就接收了他所統帶的全部軍隊。

驃騎將軍董重和何進在權勢上發生衝突,宦官挾董重之力以為援助。董太后每每想干預政事,何太后就阻止她,董太后憤怒地罵道:「你如今氣焰囂張,不過仗着你兄長的權勢罷了。我下令驃騎將軍斬下何進的頭,可是易如反掌。」何太后聽到了,就告訴了何進。五月,何進與三公共同上奏稱:「董太后派前中常侍夏惲等人和地方勾結,搜刮來的財貨全部運到永樂宮。按照舊例,封國王后不得留在京師;請讓董太后遷回本國。」何太后同意了。辛巳,何進帶兵包圍了驃騎將軍府,逮捕董重,免去其官職,董重自殺。六月辛亥,董後擔憂害怕,猝死。民間因此不肯依附何氏。[1]

作品評析

東漢後期,宦官的權力很大,雖然有朝臣要剪除他們的勢力,卻一直沒有成功。靈帝生前非常信任宦官,臨終時也將幼子劉協託付給宦官蹇碩。靈帝的長子劉辯是何皇后所出,外家貴盛,尤其是皇后的兄長何進為大將軍;所以皇子劉辯在強大的外戚勢力的保護下即位,何進兄妹掌握了大權。

當時何進聽從了袁紹的意見,要誅滅宦官,但每每受制於太后而不能成功。於是袁紹建議他召外地兵馬以要挾太后,進而讓太后同意誅殺宦官。何進的計劃還沒有施行,就被宦官得知而遭致殺害。他的部屬因此聯手攻入皇宮,將所有宦官全部殺死,緊接着,被何進召入長安的各地武裝開始彼此混戰,東漢也就名存實亡了。[1]

作品出處

《資治通鑑》(Comprehensive Mirror to Aid in Government ),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資治通鑑》書名的意思是:「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資治通鑑》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是我國編年史中包含時間最長的一部巨著。[2]

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實,號迂夫,晚號迂叟,陝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自幼聰慧,七歲時,以石破瓮搶救落水兒童,傳為佳話。1071年(熙寧四年),以西京留守退居洛陽,築獨樂園,專意編著《資治通鑑》。哲宗即位,高太后垂簾聽政,召還主國政,將新法廢除殆盡。1086年(元祐元年),拜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是年九月,卒於位,當政僅一年多。贈溫國公,諡文正。[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