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贈從弟司庫員外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贈從弟司庫員外絿》
唐代大詩人王維的作品

《贈從弟司庫員外絿》是唐代詩人王維題贈給其堂弟王絿的詩作。

這是一首言志詩篇,寫作年間為安史之亂前。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張九齡罷相,王維對政治熱情退減,這一段時期也是他生涯中一大轉折點,是他後半生過上半官半隱生活的關鍵。這首詩就作於這一時期,反映了他這一時期的思想狀況。

此詩借勸誡從弟之詞,表達了詩人對仕途的厭倦,流露出了他欲辭官歸隱之意。全詩發言曠遠,近乎直抒胸臆,卻又寓意於境,心靈與自然相通,極富藝術感染力。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贈從弟司庫員外絿[1]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作者;王維

創作年代;盛唐

作品原文

《贈從弟司庫員外絿》

少年識事淺,強學干名利。

徒聞躍馬年,苦無出人智。

即事豈徒言,累官非不試。

既寡遂性歡,恐招負時累。

清冬見遠山,積雪凝蒼翠。

浩然出東林,發我遺世意。

惠連素清賞,夙語塵外事。

欲緩攜手期,流年一何駛。

詞句注釋

⑴從弟:堂弟。漢賈誼《治安策》一:"元王之子,帝之從弟也。"司庫員外:官名。《周官·夏官》有司甲,魏以後有庫部。唐初亦設庫部,後曾改為司庫,屬兵部,掌兵器鹵簿等。絿:王絿,王維的堂弟,生平不詳。

⑵識事:了解事實;懂得事理。唐劉知幾《史通·雜說中》:"夫識事未精,而輕為著述,此其不知量也。"

⑶強學:勤勉地學習。《禮記·儒行》:"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強學以待問,懷忠信以待舉,力行以待取。"干:追求,追逐。

⑷躍馬:指獲取功名富貴。多指科舉應試。唐陳子昂《贈嚴倉曹乞推命錄》詩:"願奉唐生訣,將知躍馬年。"

⑸出人:超出常人。《商君書·畫策》:"凡人主德行非出人也,知非出人也,勇力非過人也。"

⑹即事:任事;作事。《史記·封禪書》:"洽矣而日有不暇給,是以即事用希。"徒言:空話;說空話。《孔叢子·抗志》:"欲報君以善言,恐未合君志,而徒言不聽也。"

⑺累官:謂積功升官。《宋史·趙挺傳》:"歷藩鎮從事,累官兼御史中丞。"

⑻遂性:順適性情。南朝宋鮑照《答客詩》:"專求遂性樂,不計緝名期。"

⑼負時:違時;不合時宜。

⑽青綠。南朝齊謝朓《冬日晚郡事隙》詩:"蒼翠望寒山,崢嶸瞰平陸。"

⑾東林:東邊的樹林或竹林。南朝梁江淹《效阮公詩》之一:"孤雲出北山,宿鳥驚東林。"

⑿遺世:遺棄人世之事。常說明人的離世隱居,修仙學道,有時也用作死亡的婉辭。這裡作離世隱居講。孫綽《游天台山賦》:"非夫遺世玩道絕粒,茹之者烏能輕舉而宅之?"

⒀惠連:指南朝宋謝惠連。惠連幼聰慧,族兄靈運深加愛賞。後詩文中常用為從弟或弟的美稱。唐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群季俊秀,皆為惠連;吾人詠歌,獨慚康樂。"清賞:謂清標可賞。《晉書·王戎傳》:"浚沖清賞,非卿倫也。"

⒁塵外:猶言世外。唐孟浩然武陵泛舟》詩:"坐聽閒猿嘯,彌清塵外心。"

⒂攜手:指攜手一同歸隱。

⒃流年:如水般流逝的光陰、年華。南朝宋鮑照《登雲陽九里埭》詩:"宿心不復歸,流年抱衰疾。"一何:多麼。

白話譯文

年青時我涉世太淺,勉力追求功名祿位。

只為聽信躍馬年華,卻恨沒有超人智慧。

面臨世事哪只是說說而已,累積仕歷也並非不被任用。

既已缺少任我本性的快樂,恐怕還要招來背時的牽累。

明淨的冬日可見遠處群山,凝雪覆蓋了山林的蒼翠。

走出城東樹林只見一片潔白,更觸發了我遺落塵事的心意。

我惠連弟素有清高情趣,早就談起過世外的情事。

想要延緩攜手同隱的日期,可流年多麼容易消逝。

作品鑑賞

這首詩的開篇,乾脆利索,開門見山,一氣呵成,將詩人內心憤懣苦惱的矛盾心理悉數展現在讀者眼前。前八句直抒感慨,亦是對詩人前半生仕途的總結。少年氣盛之時,不諳世事,盡力苦學只為求取功名利祿。行至途中,回首走過的仕途,卻是那般苦不堪言。"強學"、"徒聞"、"苦無"、"豈徒言"、"累官"、"寡"、"恐遭",這一連串如瀉閘之水般噴涌而出的用詞,無不流露出詩人的苦悶之情。在這開門見山的暢吐背後,不難想象出詩人仕途跋涉中的艱辛與煩惱,那苦不堪言的心情,身心俱碎的狀態。然處在這樣的仕途漩渦里,又是豈能奈何得了的。想要"遂性歡",卻又害怕遭來"負時累"。面對世俗紛繁的厭倦,對現實世界的進退維谷,矛盾交織的內心掙扎,低首徘徊的他,究竟又該何去何從。前八句一瀉而下的傾訴,將詩人的內心世界展現得遺漏無疑,在讀者面前勾畫出一位茫然徘徊,為人生追求而苦悶的仕者形象。

詩的後八句,詩人筆鋒一轉,轉而描繪出一幅清新高渺、晶瑩剔透的畫面,壓抑沉重的氛圍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煥然一新的畫面,清冬的遠山,清晰可見,晶瑩的雪花,將蒼翠的山林覆蓋,天地間一片白雪皚皚的景象,幾許透亮,幾許靜穆。如此心曠神怡之境,將塵世的繁雜與詩人內心的苦悶化為烏有,這才是他真正渴望追求的境界。"皓然出東林,發我遺事意。"這是此番自然景象給詩人的啟迪,亦是詩人內心最深的夙願。末兩句是勸誡堂弟之語,堂弟素來追求高雅之趣,早年極言追求"塵外"之意,卻仍陷世俗之中,詩人想與堂弟攜手共同隱退而居,卻怎奈世俗紛擾,仍有故得延緩歸期,然時光卻轉瞬即逝,匆匆而過。末句看似對堂弟的規勸,實則也是對自己進退兩難境地的慨嘆,憂讒畏禍的心情溢於言表。

此詩發言曠遠,用筆委婉。前後部分的巧妙轉折,是一個詩人心靈與自然對話的過程,自然的開闊之境將他從苦悶之際釋放出來。

作者簡介

王維[2](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唐朝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開元十九年(731年),王維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後,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王維早年有過積極的政治抱負,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業,後值政局變化無常而逐漸消沉下來,吃齋念佛。四十多歲的時候,他特地在長安東南的藍田縣輞川營造了別墅和在終南山上,過着半官半隱的生活。《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這首詩是他隱居生活中的一個篇章,主要內容是「言志」,寫詩人遠離塵俗,繼續隱居的願望。詩中寫景並不刻意鋪陳,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來,而淡遠之境自見,大有淵明遺風。

王維具有多種才藝,不同藝術相互滲透對其詩歌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以畫入詩,使其山水詩形成了富有詩情畫意的基本特徵。

王詩語言含蓄,清新明快,句式、節奏富於變化,音韻響亮、和諧,具有音樂美。總之,王維的山水詩無論從詩的題材內容,還是詩歌的藝術丰采上都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3]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維是人才」之說,後人亦稱王維為詩佛,此稱謂不僅是言王維詩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維的宗教傾向,更表達了後人對王維在唐朝詩壇崇高地位的肯定。王維不僅是公認的詩佛,也是文人畫的南山之宗(錢鍾書稱他為「盛唐畫壇第一把交椅」),並且精通音律,善書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

視頻

王維創作風格

王維:佛教的人生 人生的佛教

參考資料

  1. 《贈從弟司庫員外絿》 詩詞古文網;
  2. 王維簡介 詩詞古文網;
  3. 王維詩人的簡介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0-02-21 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