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贈少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贈少年》

作品名稱: 《贈少年》

創作年代: 唐代詩人、詞人

文學體裁:詩、詞

作者:溫庭筠

《贈少年》唐代詩人、詞人溫庭筠詩。[1]

溫庭筠詩詞俱佳。溫庭筠詩詞,在藝術上有獨到之處,歷代詩論家對溫庭筠詩詞評價甚高。王拯《龍壁山房文集懺庵詞序》雲,詞體乃李白[2]王建、溫庭筠所創,"其文窈深幽約,善達賢人君子愷惻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論者以庭筠為獨至"。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雲:"詞有高下之別,有輕重之別。飛卿下語鎮紙,端己揭響入雲,可謂極兩者之能事。"又載張惠言語云:"飛卿之詞,深美閎約,信然。飛卿蘊釀最深,故其言不怒不懾,備剛柔之氣。""針縷之密,南宋人始露痕跡,花間極有渾厚氣象。如飛卿則神理超越,不復可以跡象求矣。然細繹之,正字字有脈絡。"劉熙載《藝概》更雲:"溫飛卿詞,精妙絕人。"溫庭筠在詞史上的地位,確是非常重要的。

詩詞正文

譯文

漂泊江湖偶爾相逢客恨實在多,黃葉紛紛落下洞庭湖水波連波。

深夜暢飲即將作別淮陰的街市,月照高樓我們引吭高唱離別歌。

賞析

作品大意寫浪跡江湖的詩人,在秋風蕭瑟的時節與一位少年相遇。彼此情味相投,但只片刻幸會,隨即就分手了。詩人選擇相逢又相別的瞬間場面來表現「客恨」,自然地流露出無限的離恨別情,給人以頗深的藝術感染。

詩中的「客恨」不是一般的離愁別恨。這首小詩是借客游抒寫作者落拓江湖的「不遇」之感。

客游他鄉,忽遇友人,本當使人高興,但由於彼此同有淪落江湖、政治失意之感,故覺頗多苦恨。尤其在這金風起浪、落葉蕭蕭的秋天,更容易觸動遊子的愁腸了。「秋風葉下洞庭波」,是化用《楚辭》「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的詩句,描繪南方蕭索的秋色,藉以渲染「客恨」,並非實指。和下文的「夜別淮陰市」一樣,都是借意。

詩的前半融情入景,「客恨」的含意還比較含蓄。後半借酒消愁,意思就顯露得多了。「酒酣夜別淮陰市,月照高樓一曲歌」。「淮陰市」,固然點出話別地點,但主要用意還是借古人的酒杯澆胸中的塊壘。這裡是暗用淮陰侯韓信的故事。韓信年少未得志時,曾乞食漂母,受辱胯下,貽笑於淮陰一市。而後來卻征戰沙場,成為西漢百萬軍中的統帥。溫庭筠也是才華出眾,素有大志,但因其恃才傲物,終不為世用,只落得身世飄零,頗似少年韓信。故「酒酣夜別淮陰市」句,正寓有以韓信的襟抱期待自己,向昨天的恥辱告別之意。所以最後在高樓對明月,他和少年知音放歌一曲,以壯志共勉,正表達了一種豪放不羈的情懷。

這首詩善於用典寄託懷抱,且不着痕跡,自然地與寫景敘事融為一體,因景見情,含蓄雋永。暗用韓信故事來自述懷抱之後,便引出「月照高樓一曲歌」的壯志豪情。「月照高樓」明寫分別地點,是景語,也是情語。四個字點染了高歌而別的背景,展現着一種壯麗明朗的景色。它不同於「月上柳梢」的纏綿,也有別於「曉風殘月」的悲涼,而是和慷慨高歌的情調相吻合,字裡行間透露出一種豪氣。這正是詩人壯志情懷的寫照。詩貴有真情。溫庭筠多纖麗藻飾之作,而此篇卻以峻拔爽朗的面目獨標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簡介

溫庭筠[3](約812-866),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唐初宰相溫彥博之後裔,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

然恃才不羈,多犯忌諱,屢舉進士不第;又好譏刺權貴,取憎於時,唐宣宗朝試宏辭,溫庭筠代人作賦,因擾亂科場,貶為隋縣尉,後襄陽刺史署為巡官,授檢校員外郎,不久離開襄陽,終生潦倒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客於江陵。溫庭筠,為唐太宗時宰相溫彥博裔孫。《新唐書》雲:"彥博裔孫廷筠。"唐憲宗元和七年(812),生於太原。[4]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溫庭筠父親去世,溫庭筠兄弟姐妹四人隨母親生活。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溫庭筠父親生前好友段文昌由雲南征拜刑部尚書,對溫家施以援手,帶溫庭筠至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三兆村南)與其子段成式結伴共讀。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段文昌出鎮淮南,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江淮吳中一帶。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段文昌調任荊南節度使,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荊楚之地。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溫庭筠朋友李遠登進士。溫庭筠集中有《春日寄岳州從事李員外二首》《寄李員外遠》。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溫庭筠有詩《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段文昌在西川去世。不久之後,溫庭筠告別段成式離開西川北上長安(今陝西西安)。

溫庭筠,為唐太宗時宰相溫彥博裔孫。《新唐書》雲:"彥博裔孫廷筠。"唐憲宗元和七年(812),生於太原。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溫庭筠父親去世,溫庭筠兄弟姐妹四人隨母親生活。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溫庭筠父親生前好友段文昌由雲南征拜刑部尚書,對溫家施以援手,帶溫庭筠至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三兆村南)與其子段成式結伴共讀。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段文昌出鎮淮南,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江淮吳中一帶。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段文昌調任荊南節度使,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荊楚之地。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溫庭筠朋友李遠登進士。溫庭筠集中有《春日寄岳州從事李員外二首》《寄李員外遠》。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溫庭筠有詩《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段文昌在西川去世。不久之後,溫庭筠告別段成式離開西川北上長安(今陝西西安)。

視頻

文人詞鼻祖溫庭筠

與詩書在一起 溫庭筠(上)

參考資料

  1. 《贈少年》 古詩文網
  2. 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生平簡介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0-03-02 08:00
  3. 《溫庭筠簡介 古詩文網
  4. 溫庭筠此詩平淡深情,寫出了世上最奇特的友情,熱愛生活的人才懂 快資訊,發布時間;2019-10-20 0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