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贈田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贈田叟》

作品名稱: 《贈田叟》

創作年代: 晚唐

文學體裁:詩

作者:李商隱

《贈田叟》是唐代李商隱創作的一首詩。[1]

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十二月,以吏部郎中宇文鼎為御史中丞。太和六年(832)七月,宇文鼎轉任戶部侍郎,判度支。李商隱於太和六年春,啟程赴京參加府試,可能在京期間,曾蒙宇文鼎的關心查詢,或微露薦引之意,李商隱遂作此詩以贈。

李商隱的詩歌能在晚唐獨樹一幟,在於他心靈善感,一往情深,用很多作來表現晚唐士人傷感哀苦的情緒,以及他對愛情的執著,開創了詩歌的新風格、新境界。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與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

此外李商隱將含蓄、朦朧的表現手法運用到了極致,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 李商隱詩歌成就最高的是近體詩,尤其是七言律絕。他是繼杜甫之後,唐代七律發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2]

詩詞正文

白話譯文

要建構中天高台急需人材,其實我嘯傲煙霞深戀鄉台。

此刻只有像嵇延祖這樣的人,最盼望有山公啟事的到來。

文學賞析

這首詩四句里用到三則典故。這樣密集地用典,完全是律詩的寫法,在絕句里極少見。用典在詩歌語言裡有一種相當實際的功效,就是使意圖變得更加含蓄、委婉。這首《贈宇文中丞》的含義其實再簡單不過,無非是謝絕對方的好意,言明自己更願意留在幕府,並且拜託字文中丞:您既有招攬人才之心,那麼您已故好友張君的公子才是最需要得到汲引的人,請您莫要忘記他。

但是,將這些意思用三則典故包裝起來,就顯得雋永溫柔,使得明確的謝絕不僅是含蓄的,而且是美的,使對方在吟詠玩味中,不能生起一點點被拒絕之後的負面情緒。

詩的第一句用《列子》中周穆王的故事,形容宇文中丞正急於為國家招攬人才,這樣可貴的招攬並不是詩人可以隨便拒絕的。次句便是婉拒的意思,用漢代梁孝王的典故。李商隱以梁孝王的平台離宮比喻幕府,詩句字面上是說自己留戀平台一帶的煙水風光,實則道出對幕府生活的深戀,故而不願他往。詩的最末兩句"人間只有嵇延祖,最望山公啟事來",以山濤比宇文中丞,以嵇紹比宇文中丞亡友張君之子,這既是極大的恭維,亦是得體的禮讓。這首詩的詩藝未必高絕,但詩人的處世之方顯然有幾分成熟的味道。年輕人總希望自己能在彈指間變得老練,給人以成熟、得體的印象,但對天真得不可救藥的詩人來說,這種心態與姿態畢竟是強裝來的,永遠不會成為自己的骨中之骨、血中之血。

簡介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晚唐著名詩人,字義山,號玉溪(谿)生,又號樊南生,原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祖輩遷滎陽(今河南滎陽市)。 [3]

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李商隱登進士第,曾任秘書省校書郎、弘農尉等職。因捲入「牛李黨爭」的政治旋渦而備受排擠,一生困頓不得志。

唐宣宗大中末年(約858年),李商隱在鄭縣病故,死後葬於祖籍懷州雍店(今沁陽山王莊鎮)之東原的清化北山下。 李商隱是晚唐乃至整個唐代,為數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4] 合稱為「溫李」。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5]

視頻

李商隱的無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