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贈韋左丞丈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贈韋左丞丈濟 》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

《贈韋左丞丈濟 》是杜甫的作品。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出生於鞏縣(今屬河南)。早年南遊吳越,北游齊趙,因科場失利,未能考中進士。後入長安,過了十年困頓的生活,終於當上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之亂爆發,為叛軍所俘,脫險後赴靈武見唐肅宗,被任命為左拾遺,又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

後來棄官西行,客居秦州,又到四川定居成都草堂。嚴武任成都府尹時,授杜甫檢校工部員外郎的官職。一年後嚴武去世,杜甫移居夔州。後來出三峽,漂泊在湖北、湖南一帶,死於舟中。杜甫歷經盛衰離亂,飽受艱難困苦,寫出了許多反映現實、憂國憂民的詩篇,被世人尊稱為"詩聖",其詩作也被稱為"詩史";他集詩歌藝術之大成,是繼往開來的偉大現實主義詩人。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贈韋左丞丈濟[1]

創作年;唐

文學體裁;五言排律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

《贈韋左丞丈濟 》

左轄頻虛位,今年得舊儒。相門韋氏在,經術漢臣須。

時議歸前烈,天倫恨莫俱。鴒原荒宿草,鳳沼接亨衢。

有客雖安命,衰容豈壯夫。家人憂几杖,甲子混泥途。

不謂矜餘力,還來謁大巫。歲寒仍顧遇,日暮且踟躕。

老驥思千里,飢鷹待一呼。君能微感激,亦足慰榛蕪。

作品注釋

【鶴注】此詩當是天寶七載冬作。

左轄頻虛位①,今年得舊儒②。相門韋氏在③,經木漢臣須④。時議歸前烈⑤,天倫恨莫俱⑥。鴒原荒宿草⑦,鳳沼接亨衢⑧。

(首從左丞之職,敘出韋公門第。舊儒,指韋濟。相門、前烈,指其祖父。天倫、宿草,記其兄亡。鳳沼,謂拜左丞。)

有客雖安命①,衰容豈壯夫②。家人憂几杖③,甲子混泥塗④。不謂矜餘力⑤,還來謁大巫⑥。歲寒仍顧遇⑦,日暮且踟躕⑧。

(次言窮老而受知於韋。應詔退回,命之窮也。衰容漸改,老將至矣。憂几杖,承衰。困泥塗,承命。今猶乘餘力而來謁者,以韋有接遇之情也。因此遂起躊躕盼望之意矣。)

①魏武樂府:"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未已。"②《魏志》:陳登謂呂布曰:"曹公言,待將軍譬如養鷹然,飢則為用,飽則揚去。"孫楚《鷹賦》:"飢則易呼。"③《張儀傳》:蘇秦使人微感張儀。趙岐《孟子章指》:"千載聞之,猶有感激"。④傅亮表:"伊洛棒蕪,津塗久廢。"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醜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着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

天寶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餘,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剛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視頻

詩聖杜甫的故事

詩聖杜甫(上)

參考資料

  1. 《贈韋左丞丈濟 》 詩詞古文網;
  2. 杜甫簡介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