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走馬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走馬燈走馬燈 (中國傳統玩具)

走馬燈原圖鏈接

走馬燈古稱蟠螭燈(秦漢)、仙音燭轉鷺燈(唐)、馬騎燈(宋),中國特色工藝品,亦是傳統節日玩具之一,屬於燈籠的一種。常見於除夕元宵中秋等節日。又叫跑馬燈、串馬燈。由毛竹編織成馬頭,馬尾;系在身上糊上顏色鮮艷的紙,如今已由絲綢取代。在過去,走馬燈一般在春節等喜慶的日子裡才表演,由二十來位11—14歲小孩組成,邊跳邊唱,根據節奏快慢形成不同陣勢,有喜慶、丁財兩旺五穀豐登的寓意。

燈內點上蠟燭,燭產生的熱力造成氣流,令輪軸轉動。輪軸上有剪紙,燭光將剪紙的影投射在屏上,圖像便不斷走動。因多在燈各個面上繪製古代武將騎馬的圖畫,而燈轉動時看起來好像幾個人你追我趕一樣,故名走馬燈。走馬燈內的蠟燭需要切成小段,放入走馬燈時要放正,切勿斜放。

由於走馬燈仿佛幾個人在你追我趕,也用來比喻來往穿梭不停的事物。在日本傳統文學中,走馬燈是夏季的季語。

中文名

走馬燈

性 質

中國傳統玩具

別 稱

蟠螭燈、仙音燭、轉鷺燈、馬騎燈

用於節日

元夕、元宵、中秋等節日

歷史來源

公元1000年左右,中國人就創造了走馬燈。許多古籍都有關於走馬燈的記述。走馬燈上有平放的葉輪,下有燃燭或燈,熱氣上升帶動葉輪旋轉,這正是現代燃氣渦輪工作原理的原始應用。 [1]

熱能的走馬燈

正月15元宵節民間風俗要掛花燈,走馬燈為其中一種。外形多為宮燈狀 ,內以剪紙粘一輪 ,將繪好的圖案粘貼其上 。燃燈以後熱氣上熏 ,紙輪輻轉 ,燈屏上即出現人馬追逐 、物換景移的影像 。在宋朝就有走馬燈 ,當時稱 「馬騎燈 」 。元代謝宗可詠走馬燈詩云 :「 飆輪擁騎駕炎精 , 飛繞間不夜城 ,風鬣追星來有影,霜蹄逐電去無聲 。秦軍夜潰咸陽火 ,吳炬霄馳赤壁兵 ; 更憶雕鞍年少日 ,章台踏碎月華明 。」因多在燈各個面上繪製古代武將騎馬的圖畫,而燈轉動時看起來好像幾個人你追我趕一樣,故名走馬燈。

走馬燈原圖鏈接

製作原理

加熱空氣,造成氣流,並以氣流推動輪軸旋轉,按此原理造成的燈就是走馬燈。走馬燈的發明,至晚在宋代。宋代吳自牧的著作《夢粱錄》述及南宋京城臨安夜市時,已指出其中有買賣走馬燈的。周密《武林舊事》在記述臨安「燈品」時也說:「若沙戲影燈,馬騎人物,旋轉如飛。」可見,走馬燈在南宋時巳極為盛行。

在一個或方或圓的紙燈籠中,插一鐵絲作立軸,軸上方裝一葉輪,其軸中央裝兩根交叉細鐵絲,在鐵絲每一端黏上人、馬之類的剪紙。當燈籠內燈燭點燃後,熱氣上升,形成氣流,從而推動葉輪旋轉,於是剪紙隨輪軸轉動。它們的影子投射到燈籠紙罩上。從外面看,便成為清末燕京歲時記》一書中所述「車馳馬驟、團團不休」之景況。

走馬燈雖是個玩具,但其與近代燃氣輪機的原理,卻如出一轍。

典故

上聯是: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

下聯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

注釋:此聯出自《王安石撿聯獲妻》的典故。傳說王安石二十三歲那年去趕考,晚上上街閒逛,見馬員外門口的走馬燈上有一聯語曰:「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顯然是在等人下聯。王安石看後,不禁拍手連稱「好對!」他的意思是說這上聯出句妙。站在旁邊的馬家家人誤以為王安石的意思是容易對,立即稟告員外。

走馬燈原圖鏈接

走馬燈成品

這上聯是馬家小姐為擇婿而出的,因此員外急忙出來找王安石,王安石卻誇了一句就走了,兩下里沒見着面。

在科場上,王安石第一個交卷,主考官見他交卷快,想試他的才藝,就指着廳前的飛虎旗出句說:「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不假思索地用馬員外門前的「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來對,自然又快又好,令主考官驚奇不已。

回頭想起走馬燈給他的機緣,忍不住又來到馬家門前。馬家家人認得是日前說「好對」的人,便請他到府中應對。有了主考官的飛虎旗,自然就好對了,馬家當即就將女兒許配給他並擇吉成婚。

正在舉行婚禮時,報子來報「王大人高中,明日請赴瓊林宴。」果真是「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王安石撿來兩聯,上應主考,下獲賢妻,一時傳為美談。

製作方法

中國古代民間藝人製作的走馬燈是以高粱秸為框架,用彩紙及彩紙編成的各式精美吊飾製成。不足之處是不結

實、易壞,一般人很難做。市場上的走馬燈多為電動旋轉,但不及傳統的走馬燈有意義;且此種走馬燈為工廠生產,百姓也很難製作。

一、製作火焰籠。找1塊稍硬的紙板,裁出1個直徑約10厘米的圓,圓心處留1個可供1根長竹籤穿過的洞。將圓分為16等分,每等分為22.5°,並畫線做上記號,然後用刀沿線切出一小口並向外稍折出。熱空氣就從此通過。圓的邊緣切出若干個小角,折出,粘上刻有(挖空)各種自己喜歡的圖案的長條道林紙(長約為上面圓的周長,寬約16厘米)。挖空圖案的部分可在背面貼上各色彩色玻璃紙,就變成了彩色圖案,會更加好看。上下要粘牢,成筒狀。最後把竹籤穿上。竹籤與圓紙之間(下面)纏1塊小紙,托住圓紙。火焰籠就做成了。


二、製作框架。找些重量較輕的小木條或小木棍釘成1個比火焰籠稍大的四方體,在下方(底座)中間釘1根寬木做橫底板。上面放蠟燭,中間放1個小玻璃瓶或其他較滑的東西,火焰籠的竹籤放在上面容易滑動和旋轉。框架四面貼上白色窗紙(透明)。上方(頂座)拴一根繩子可提、可掛。中間一橫木,打洞。火焰籠中間的竹籤一頭穿在此木上,一頭落在較滑的東西上,這樣一個走馬燈就做成了。如在外面精心修飾一番,更加漂亮。只需要點上蠟燭,它就轉動了。走馬燈內的蠟燭需要切成小段,放入走馬燈時要放正,切勿斜放。

材料準備

自備製作用走馬燈的工具和材料。

如;剪刀膠水鉛筆直尺圓規、各種彩紙(方形或圓形紙片)、細鐵絲一段(20cm)、縫衣針、印有奔馬的紙片、子母扣

製作步驟

  1. 把紅紙剪成如圖一方一圓,方的為36×14CM,圓的直徑12CM,方的作圓筒,圓的作頂蓋(風輪)。
  2. 把圓筒一端邊剪成許多小齒,粘上膠水,以便貼頂蓋。
  3. 作頂蓋上的風輪:把圓形紙中央剪出8個小窗門,每個窗門半開着,方向要一致。作完之後把它粘在圓筒上。 [2]
  4. 用細鐵絲作支架,做成雙環狀套在檯燈燈泡上,尖端頂在頂蓋的圓心處,為了耐用,圓心處嵌上子母扣作為軸承。
  5. 剪粘奔馬圖樣。也可以用彩筆畫馬的圖形。

現代用法

在這些用法之中,走馬燈也常稱作跑馬燈。現代人用火炭燒起來作氣流動力改為電風扇帶動馬燈運。

流動字幕顯示屏

橫向或直向不斷移動的字幕,常用於電視新聞鏡面,如新聞跑馬燈。

新聞跑馬燈(簡稱「跑馬燈」)是在電視新聞畫面上的一個小空間,通常是用來顯示頭條新聞或是新聞報道中較小的細節。跑馬燈有時也指在某些建築物、網站或室內空間用來表現訊息的顯示版。

網站跑馬燈

在電腦上當然也可以弄出新聞跑馬燈這個玩意,早在二十一世紀初,新浪網搜狐網就已經推出網絡新聞跑馬燈技術。

相關應用

水轉百戲與走馬燈

運用機械原理,創製一些玩具,不但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也體現了中國古代高超的設計思想和創造才能。水轉百戲和走馬燈,就是其中的代表。

三國時期,有人送給魏明帝一個木製的玩具,上面有百戲(古代的雜技)的造型,形象優美、製作精巧。但是,這些小模型都是固定的,不會活動,於是便請著名的機械發明家馬鈞加以改制。馬鈞用木頭做了一個大原動輪,平放在地上,用水力驅動,原動輪便能帶動百戲的模型活動起來,變得非常熱鬧:「設為女樂舞象,至令木人擊鼓吹;作山嶽,使木人跳丸擲劍,緣絙倒立,出入自在;百官行署,舂磨鬥雞,變巧百端。」如此精巧生動的造型活動,其內部一定有一套複雜的齒輪系統,以及凸輪、連杆等傳動機構。它所達到的機械水平,是十分高超的。

走馬燈原題鏈接

走馬燈是中國長期流行於民間,受到人民群眾喜愛的玩具,有的達到了相當精美的程度。走馬燈的構造,是在一根立軸上部橫裝一個斜翼系統和葉輪,立軸下端附近則裝一盞燈或一支燭,點燃後,上方空氣受熱膨脹,密度降低,熱空氣即上升,而冷空氣由下方進入補充,產生空氣對流,從而推動葉輪旋轉,並帶動與立軸相聯的各種圖像轉動。走馬燈的製作原理,與現代燃汽機相同,是燃氣輪機的雛形。歐洲在1550年發明了燃汽輪,用於烤肉,以後在工業革命中,燃汽輪得到發展,用於工業生產,產生巨大的革命性的後果,燃氣輪機及衍生而出的渦輪噴氣式發動機,渦輪風扇發動機對被廣泛用於發船舶航空,對人類經濟、軍事做出不可估量的貢獻。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可見一般。可惜的是,中國古代發現、利用了空氣驅動的原理,製造玩具,但始終沒有能進一步加以研究,使之在生產活動中加以應用。

民間代表

槐坎走馬燈

「馬燈」是長江中下游一帶,在民間驅除疫鬼的活動。其淵源可追溯至《詩經》所記載的「禡祭」,即出師前祈禱勝利的「出師祭」。槐坎走馬燈相傳已有230多年的歷史。清朝咸豐年間,當地有王氏兄弟四人,長兄王榮堂是極具經濟頭腦之人,動員家鄉人種樹養畜,因此家家戶戶圈養了許多家畜,如等,稱為六畜,其中馬為六畜之首。夜晚餵食時,村民點燈籠照明,燈籠上寫一個「馬」字,以祈求六畜興旺,後經過演變,出現了具備馬的形狀的「馬燈」,並漸漸形成了一套表演形式,每逢喜慶節日,村上便有走馬燈表演。走馬燈象徵着太平、吉祥,所以亦有「太平馬燈」之稱。最早的走馬燈表演規模很小,只有一、兩隻,經過發展加工,漸漸增加,最多時達16隻。

槐坎走馬燈作為一種民間表演藝術,一般在喜慶節日時演出。槐坎馬燈的表演人數沒有特別規定,視演出場地而定,恢復後的走馬燈表演人數有17人,其中小丑1名,馬燈8隻,馬夫7人,表演的隊形有九天星、梅花陣、十字板門陣、金鈎陣、鎖條陣等,演員按照音樂節奏變換隊形,演唱曲調有五更調、洋腔調等。演出時,演員先按鑼鼓節奏走動,速度由慢到快。然後開始演唱,由女演員先唱,馬夫及小丑則在過門等地方加入演唱,稱為「幫腔」,歌詞內容多為講述古代名人故事。伴奏人員一般有7至8人,伴奏樂器分別是:鎖吶嘰吶二胡招君,其中「招君」為特色樂器,在馬燈出場時吹奏。早些時候,馬燈演員多為十七、八歲的小伙子,恢復以來,一般為十二、三歲的少年,女生飾演馬燈,馬夫及小丑由男生飾演,馬燈分為頭、身、尾三截,每一截都裝有小燈泡(最早用蠟燭),女演員從身體與尾部中間鑽進去,將馬燈用繩拴在身上,用手拿着馬頭舞動。小丑手握一根棍子(棍頂有一盞燈)在前面引路,馬夫手持馬鞭,在馬燈周圍表演。 [3]

當地走馬燈富含特色,馬燈形狀栩栩如生,表演人數多,陣勢較強大,場面熱鬧、喜慶。

視頻

參考文獻

  1. | .古建中國,引用日期2017-10-03
  2. [馮夢龍.喻世明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104頁]
  3. | .長興縣,引用日期2017-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