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趙家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趙家欣
出生 (1915~2014.9.9)
國籍 中國
職業 作家
知名作品 著有特寫集《今日的廈門》、《淪陷區的故事》,散文集《風雨故人情》、《雨絲集》、《金婚歲月》(合集)、《歷史的情思》、《走筆寫人生》、《無盡情思逐逝波》、《永久的思念》等。1995年獲中國作協抗戰時期老作家銅匾,2005年榮獲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章和中國作協向參加抗日戰爭的作家致敬的紀念匾。雜文、散文多次獲全國和省級獎項。

趙家欣(1916— )男,漢族,福建廈門人。民盟成員。 [1] 筆名諸葛朱、趙璧。1932年畢業於廈門雙十中學。1935年後歷任廈門《星光日報》記者,1937年夏被選為廈門文化界救亡協會執委,參加抗日救之活動。1938年5月廈門淪陷後,活躍於東南前線。在泉州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任香港《星島日報》國內特派記者,江西上饒《前線通訊社》編輯主任,永安改進出版社《現代青年》月刊主編,福建省政府編譯室編輯,抗戰勝利後, [2]

人物生平

 福建廈門人。民盟成員。中學學歷。1935年後歷任廈門《星光日報》記者,香港《星島日報》特派記者,上饒《前線通訊社》主任,永安《現代青年》月刊主編,福建省政府編譯室,《福建時報》總、社長,《新閩日報》總。民盟福建省委會副主委,民盟福州市委會名譽主委,福建省文聯第一、二屆委員,省作協第二、三屆理事及顧問,福州市文聯名譽主席,福建省政協一至七屆委員、常委,省記協榮譽理事。198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3]

個人著作

著有特寫集《今日的廈門》、《淪陷區的故事》,

散文集《風雨故人情》、《雨絲集》、《金婚歲月》(合集)、《歷史的情思》、《走筆寫人生》等。

《國家無文雖富亦貧》獲1989年全國晚報鄭州亞細亞杯雜文大賽榮譽獎,

《道路曲折前途光明》獲1989年海峽之聲廣播電台我看40年榮譽獎,

《顛倒了的書市》獲1990年福建省雜文徵文三等獎,

《歲月無情人有情》獲1989年全國婦聯金婚徵文獎等。 [4]

藝術特色

百歲記者趙家欣辭世 曾一線採訪台兒莊戰役(圖)

以筆為槍投身抗戰

趙老是我省新聞界唯一到抗日前線(台兒莊)採訪過的戰地記者,他采寫的戰地新聞對當時外界了解戰事,對後人研究那段抗戰歷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38年,趙家欣23歲。當年3月30日,在武漢參加「中國青年記者學會」首屆代表大會之後,趙家欣和各地記者分赴抗日前線採訪。火車到了鄭州,空襲剛過,街上一片廢墟瓦礫。他轉乘隴海火車經開封去徐州,坐的是運煤的貨車,不斷遭受日本飛機掃射,走走停停,幾經折騰,終於到了徐州。4月7日,在一個沒有月光的夜晚,一輛大卡車載着12名中外記者,在台兒莊捷報傳來的前一晚,從徐州開往台兒莊前線。

對於這段經歷,趙老曾回憶:「4月8日,我和一些戰地記者採訪了浴血作戰回來的池峰城師長。這位30多歲的青年指揮官,頭髮蓬鬆,聲音嘶啞,幾天沒有睡眠,眼睛布滿紅絲,但仍神采奕奕,向我們介紹戰鬥的經過和殲敵的數字。我被抗戰軍民前仆後繼,英勇奮戰精神所深深感染。連夜疾書,寫了長篇通訊《台兒莊血戰記》。」

在新聞戰線奮鬥終身

雖然早就從新聞記者的崗位上退了下來,但趙老一直心繫新聞事業。這麼多年來,他每天早上堅持閱讀《人民日報》《參考消息》《福建日報》《福州日報》和《福州晚報》等5份報紙。「我每天最先看的就是《福州日報》和《福州晚報》,因為這兩份報紙最早送來。」趙老2010年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2010年,在第十一個記者節前夕,趙家欣向福州日報社捐贈20萬元,用於福州日報社開展「趙家欣優秀青年記者作品獎」評選活動。在捐贈儀式上,時年已95歲高齡的趙家欣飽含深情地說:「捐贈20萬給報社設立新聞獎,是為了鼓勵報社出現更多的好記者、好新聞,促進福州新聞事業發展,也表達一個老新聞工作者的心意。」從2010年開始,該獎項評選活動每年舉辦一次,在推動青年記者堅持正確輿論導向,落實「三貼近」原則方面成效突出,湧現出了不少優秀的記者和新聞作品。

[5]

文獻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