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趙既見和複次韻答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趙既見和複次韻答之》
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的詩詞

《趙既見和複次韻答之》是宋朝著名文學家蘇軾的代表作品之一。

蘇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種文體自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歷史性貢獻又超過了蘇文和蘇詩。蘇軾繼柳永之後,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蘇軾的詩現存約兩千七百餘首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趙既見和複次韻答之

文學體裁;七言

創作年代;宋朝

作 者;著名文學家蘇軾

詩詞正文

《趙既見和複次韻答之》[1]

長安小吏天所放,日夜歌呼和丞相。

豈知後世有阿瞞,(曹公自言參之後。

)北海樽前捉私釀。

先生未出禁酒國,詩語孤高常近謗。

幾回無酒欲沽君,卻畏有司書簿帳。

(近制,公使酒過數法甚重。

)酸寒可笑分一斗,日飲無何足袁盎。

更將險語壓衰翁,只恐自是台無餉。

作者簡介

蘇軾[2](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徽宗即位後,蘇軾被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於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於常州(今屬江蘇)。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享年六十五歲。蘇軾留下遺囑葬汝州郟城縣鈞台鄉上瑞里。次年,其子蘇過遵囑將父親靈柩運至郟城縣安葬。 宋高宗即位後,追贈蘇軾為太師,諡為「文忠」。

蘇軾在文、詩、詞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蘇軾的創造性活動不局限於文學,他在書法、繪畫等領域內的成就都很突出,對醫藥、烹飪、水利等技藝也有所貢獻。蘇軾典型地體現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視頻

《百家講壇》 蘇軾(一)人見人愛蘇東坡

參考資料

  1. 《趙既見和複次韻答之》 詩詞文句網
  2. 蘇軾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