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趙煦(北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趙煦(北宋)
圖片來自36O

趙煦(北宋) 宋哲宗趙煦(1076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北宋第七位皇帝(1085年—1100年在位),是前任皇帝宋神宗第六子,原名傭,曾被封為延安郡王。神宗病危時立他為太子,元豐八年,神宗死,趙煦登基為皇帝,是為宋哲宗,改元「元祐」。在位15年,享年24歲。諡號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葬於今天河南鞏縣的永泰陵。

人物簡介

宋哲宗趙煦生於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陰曆十二月初七(陽曆1077年1月4日),9歲時哲宗登基,由高太后執政。高太后執政後,任用頑固派大官司馬光為宰相。司馬光一上台,就把神宗時的「王安石變法」(熙寧變法)全部廢止。宋哲宗對於司馬光與高太后的執政與壓制感到不滿。到了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高太后死,哲宗親政。哲宗親政後表明紹述,追貶司馬光,並貶謫蘇軾、蘇轍等舊黨黨人於嶺南(今廣西、廣東一帶),接着重用革新派如章惇、曾布等,恢復王安石變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減輕農民負擔,使國勢有所起色。次年改元「紹聖」,並停止與西夏談判,多次出兵討伐西夏,迫使西夏向宋朝乞和。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陰曆一月十二日(陽曆1100年1月23日)病逝於汴梁(今河南開封)。 u200b

哲宗是北宋較有作為的皇帝。

但是,由於在新黨與舊黨之間的黨爭不但沒有獲得解決,反而在宋哲宗當政期間激化,種下了北宋滅亡的遠因。宋哲宗的悲劇,在於他的理想與他的實際能力距離太大,他更多地像一個紙上談兵的人物,理論上有許多想法,但在實際運用上卻缺少變通和從權的能力,難以處理諸種複雜矛盾和關係。

  宣仁高太后對宋哲宗從策立之初,到臨終囑託,都可以說是相當盡心盡責,努力愛護和教育着這個小皇帝。但哲宗卻因這種過分周到的呵護而感到窒息和束縛,所以高太后一死,宋哲宗便要急不可待地改弦易轍,去實行他所崇敬的父皇宋神宗的變法之政策。宋哲宗雖仰慕其父的敢作敢為,卻比其父的經驗和素質都要差,結果急功近利,適得其反。其事業心和實績,其理想和現實能力,真的反差太大,陷入悲劇而不能自拔。

執政早期

  元豐八年二月,宋神宗病情日趨惡化,不能處理朝政。立趙傭為皇儲,由皇太后高氏暫時聽政,神宗表示同 意。高太后出身尊貴,其曾祖是宋初名將高瓊,母親為北宋開國元勛曹彬的孫女,姨母是仁宗曹皇后。幼年時,高太后與英宗都住在宮中,曹皇后視她如親生女兒。後來,仁宗和曹皇后親自為兩人主持婚禮,當時有「天子娶媳,皇后嫁女」之說,這種世家與皇室之間的聯姻無疑有助於鞏固高氏在宮中的地位。高太后經歷了仁、英、神三朝中發生的仁宗立儲、英宗濮議風波和神宗熙豐變法等事,政治經驗很豐富,她在保證哲宗繼承皇位一事上起了重大作用。 神宗生病時,他年齡最大的兒子延安郡王趙傭才10歲,而兩個同母弟弟卻年富力強,雍王趙顥36歲,曹王趙頵30歲,論聲望、地位和出身,兩人中的任何一個都有資格做皇帝。當時,大臣蔡確和邢恕也有策立二王之意,他們曾想通過高太后的侄子高公繪和高公紀達到目的。邢恕以賞花為名將二人邀請到自己府中,對他們說神宗的病情已無回天之力,延安郡王年幼,雍王和曹王都很賢明,有可能成為皇位繼承人。高公繪大驚,明確表示,這是邢恕想陷害他們全家,急忙與高公紀一起離開邢府。蔡確和邢恕見陰謀難以得逞,便決定擁立趙傭,以奪策立之功,並趁機除掉與蔡確有矛盾的王珪。蔡確在與王珪同去探望神宗時,問王珪對立儲之事有何看法,暗中卻派開封知府蔡京率殺手埋伏在暗處,只要王珪稍有異議,就將他殺死。王珪膽小怕事,是出了名的「三旨宰相」(他上殿奏事稱「取聖旨」,皇帝裁決後,他稱「領聖旨」,傳達旨意是「已得聖旨」)。見蔡確相問,王珪便慢吞吞地回答:「皇上有子。」言下之意是要立趙傭。王珪這一次卻很有主張,蔡確無法,便只好四處張揚,說他自己有策立大功,卻反誣高太后和王珪有廢立趙傭之意,此事在後來給他招來大禍。

  不僅朝中大臣另有打算,趙顥和趙頵也極為關注選立皇儲一事。他們時常去皇宮探視神宗病情,看過神宗後,趙顥還徑直去高太后處,試圖探聽或是談論些什麼。神宗只能「怒目視之」,似乎也察覺到弟弟們的意圖。到了神宗彌留之際,趙顥甚至還請求留在神宗身邊侍疾。高太后見兩位親王居心叵測,為防萬一,便命人關閉宮門,禁止二王出入神宗寢宮,實際上是要他們斷了念頭。同時,加快了立趙傭為儲的步伐,還暗中叫人秘密趕製了一件10歲孩童穿的皇袍,以備不時之需。

政治鬥爭

  更讓哲宗難以接受的是,高太后對待其生母朱德妃也過於嚴格, 甚至是苛刻。或許是她有着某種隱憂,擔心哲宗母子聯合起來,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朱德妃出身寒微,幼時遭遇極坎坷,其生父早逝,她隨母親改嫁後,卻為繼父不喜,只得在親戚家長大。朱德妃入宮後,初為神宗侍女,後來生了哲宗、蔡王趙似和徐國長公主,直到元豐七年才封為德妃。朱德妃溫柔恭順,對高太后和神宗向皇后一向都畢恭畢敬。元豐八年十一月,朱德妃護送神宗的靈柩前往永裕陵,途經永安。當時,大臣韓絳任河南知府,親自往永安迎接靈柩。朱德妃走在後面,韓絳也去迎接。高太后知道了此事,竟勃然大怒:「韓某乃先朝大臣,你怎能受他的大禮?」嚇得朱德妃淌着眼淚謝罪。哲宗即位後,向皇后被尊為皇太后,朱德妃卻不能母以子貴,只被尊為太妃,也沒有受到應有的待遇。在如何對待朱太妃問題上,朝廷中曾有不少意見。有人想趁機拍高太后馬屁,欲降低皇帝生母的等級,以凸顯垂簾的太皇太后。有人想着將來終究是哲宗掌權,主張尊崇朱太妃,以顯示天子的孝道。但高太后卻另有打算,想壓制一下朱太妃,直到元祐三年秋天,才允許朱太妃的輿蓋、儀衛、服冠可與皇后相同。哲宗親政後,立即下令母親的待遇完全與皇太后向氏相同。從哲宗生母的待遇問題上,可以看出其間夾雜着複雜的政治鬥爭背景。

  高太后和元祐大臣們所做的一切,對於哲宗來說,負面影響非常大。哲宗早慧,八九歲時便能背誦7卷《論語》,字也寫得很漂亮,頗得父親神宗的喜愛。元豐七年三月,神宗在宮中宴請群臣,時年9歲的趙傭隨同。趙傭雖然是第一次經歷這樣的場面,但卻表現得極為得體,得到父親的誇讚。哲宗即位後,遼朝派使者來參加神宗的弔唁活動,宰相蔡確因兩國服飾不同,怕年幼的哲宗害怕,便反覆給哲宗講契丹人的衣着禮儀。哲宗先是沉默不語,待蔡確絮絮叨叨講完,忽然正色問道:「遼朝使者是人嗎?」蔡確一愣:「當然是人,但是夷狄。」哲宗道:「既是人,怕他做甚?」言辭極鋒銳,蔡確無言以對,惶恐退下。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