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趙訪熊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趙訪熊
出生 1908年10月30日
江蘇省武進縣陽湖
逝世 1996年11月29日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教育程度 清華大學
職業 中國著名數學教育家和計算數學家
知名作品高等微積分
微積分及微分方程
高等數學

趙訪熊(1908.10.30-1996.11.29),江蘇省武進縣陽湖(今屬常州市)人,中國著名數學教育家和計算數學家。

趙訪熊民國十七年(1928年)從國立清華大學畢業;

民國十九年(1930年)從麻省理工學院電機系畢業;

民國二十年(1931年)哈佛大學畢業獲碩士學位;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

1962年至1978年出任清華大學副校長。 [1] 趙訪熊是中國最早提倡和從事應用數學與計算數學的教學與研究的學者之一,[2]

人物經歷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10月30日,趙訪熊生於江蘇武進縣一個工商業地主家庭。5歲入農村初級小學念書,畢業後補習了兩年珠算和古文,11歲進常州第三高小讀書,學習勤奮,歷年成績都是年級第一名。

  • 民國十一年(1922年),常州高等小學畢業後考取北京清華學校。
  • 民國十七年(1928年),畢業時獲清華學校德智體全優獎狀,畢業後即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電機系學習。
  • 民國十九年(1930年),被哈佛大學錄取為研究生。
  • 民國二十年(1931年),哈佛大學畢業獲碩士學位。
  •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因清華大學缺少數學教師,他受聘回國在清華大學數學系任教,擔任專任講師(當時的職稱級別,相當於副教授)。
  •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被聘為教授,曾講授高等微積分、高等幾何、微分幾何等多門數學課,還受聘到北京大學數學系講授微分幾何、黎曼幾何等課。
  •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6月至11月,擔任西南聯合大學理學院數學系主任兼師範學院數學系主任。
  •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在昆明兼任戰地服務團英文報刊特約編輯及戰地服務團第二招待所華語教員,昆明譯員訓練班英文會話教員。後回清華大學任教授,並代理數學系主任一年。
  •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1月,起休假一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做研究工作。
  • 1952年,院系調整,清華大學成為多科性工科大學,趙訪熊擔任高等數學教研組主任,基礎課委員會副主任;同年,他加入中國民主同盟。
  • 1956年,他到蘇聯著名的列寧格勒大學和莫斯科大學進修計算數學並從事研究。
  • 1958年,回中國後參與創辦計算數學專業,擔任工程數學力學系副主任兼計算數學教研組主任,曾講授"計算方法"課並指導計算數學研究生。
  • 1960年,他發現中學幾何中"勾股定理"用的是原歐幾里得的證明方法,學生不易接受,建議改用趙爽圖示中的證明方法。
  • 1961年,中國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成立中國工科院校高等數學教材編審委員會,趙訪熊受聘擔任副主任。
  • 1962年-1978年,先後兩次出任清華大學副校長,
  • 1978-1984年,擔任清華大學主任。
  • 1980-1984年,任新成立的清華大學應用數學系主任,並受聘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委員。
  • 1984年-1996年,任清華大學教授,計算數學博士生導師。
  • 1996年11月19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8歲。

[3]

主要貢獻

科研成就

趙訪熊從事應用數學研究,1937年他對工程上常用的諾模圖進行研究,並寫出有關諾模圖的投影變換理論。他1948年研究冪級數變換理論,並應用於解常微分方程和線性差分方程,是應用很廣的Z變換的前身。他對當時工程師使用的計算尺和近似計算方法等也下功夫研究並發表文章。

20世紀50年代初,他就開始從事計算數學研究,是中國國內最早涉足該領域的少數學者之一,主要研究高次代數方程求根及聯立方程求解,並取得不少成果,其中以高次方程求根的路斯表格法較有代表性。

1974年,他參加開門辦學到勝利油田深入實際,針對編制"石油地震勘探數字處理軟件"的研製項目,他與其他教師對傅里葉(Fourier)變換濾波算法做了改進。改進後的FFT算法比原有的FFT算法快一倍,該算法當時就被採用編入地震處理軟件中。他還研究了一種計算量更少的沃耳希變換,推出了沃耳希矢量的支量公式及沃耳希變換的計算方法,並應用到地震勘探數字處理中,他參加的這一項目在1978年的中國全國科學大會上獲獎。 [4]

主要論著

  • 1:趙訪熊.高等微積分[M].上海[5]1949年.
  • 2:趙訪熊.微積分及微分方程[M].北京[6]1951.
  • 3:趙訪熊.高等數學[M].北京[7]1965.
  • 4: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計算方法》編寫組.計算方法(上冊)[M].北京[8]1974.
  • 5:趙訪熊.Some form ulas for the stregth of the magnetic field of a cylin-driced coil.Journal of math.&plg.(M.I.T),1931,10(1):13-18.
  • 6:趙訪熊.Three examples of Gibbs phenomenon.Science Reports.T.H.Univ.Series A,1934,2:379-388.
  • 7:趙訪熊.Linear Dependence charts.T.H.S.R.1937,14:5-19.
  • 8:趙訪熊.Power seriesTif.T.H.S.R.,1948,5:122-138.
  • 9:趙訪熊.解聯立方程的斜量法[J].數學學報,1953,3(4):328-341.
  • 10:趙訪熊.求復根的牛頓法[J].數學學報,1955,5:137-147.
  • 11:趙訪熊.解聯立方程的差分方程法[J].數學學報,1955,5(2):149-159.
  • 12:趙訪熊.代數方程根的列表計算法[J].清華大學學報,1955,(1):57-67.
  • 13:趙訪熊.實用調和分析新法[J].數學學報,1956,6(3):434-452.
  • 14:趙訪熊.聯立方程準確解的列表計算法[J].土木工程學報,1956,3(4):463-474.
  • 15:趙訪熊.斜量法的根比較及應用[J].數學學報,1957,7(6):585-376.
  • 16:趙訪熊.求複數根的路斯法[J].清華大學學報,1958,4(3):365-376.
  • 17:趙訪熊.求拉普拉斯方程數值解的樣板法[J].清華大學學報,1958,4(3):377-404.
  • 18:趙訪熊.確定有孔壩應力分析問題內未知係數ABC的迭代方法[J].清華大學學報,1962,9(4):1926.
  • 19:趙訪熊.復係數高次代數方程解法[J].應用數學與計算數學,1964,1(1):312.
  • 20:趙訪熊.代數方程在單位圓外的根的個數[J].應用數學與計算數學,1965,2(1):812.
  • 21:趙訪熊.Numerical Solution of polynomial equations by Routh'smethod.中國科學,1966,15(3):289-303.
  • 22:趙訪熊等.傅里葉變換濾波在地震勘探數字處理中的應用[J].清華大學學報,1978,18(4):114.
  • 23:趙訪熊等.沃耳希變換在地震數字處理的應用[J].清華大學學報,1979,19(1):48-59.

展開

人才培養

趙訪熊自1933年受聘於清華大學數學系,在西南聯合大學他受聘到工學院去講授"微積分"達6年。1952年院系調整後,清華大學成為多科性工科大學,擔任清華大學高等數學教研組主任,專門從事工科數學教育,他注重人才培養和基礎課教育。

他在教學上提倡"啟發式,少而精",反對"注入式,滿堂灌",提倡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反對當保姆把學生抱着走,並經常向學生講授學習方法。他用"獵槍與乾糧"的生動比喻說明不能只帶"乾糧"而要帶"獵槍",要學生學會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培養獨立工作能力。

趙訪熊培養了徐賢修、段學復、田方增、彭桓武、林家翹、錢偉長、王壽慶、王湘浩、唐敖慶等人才。

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1928年 清華學校的姿態全優獎狀
1978年 全國科學獎

社會任職

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委員。

曾任第四、五屆民盟中央常委及第四屆北京市副主任委員。

人物評價

趙訪熊先生熱愛教育事業致力人才培養,一生光明磊落愛國奉獻的精神,我們要像趙訪熊先生那樣,熱愛教育事業,致力人才培養;要像趙訪熊先生那樣,加強教學方法的探究,重視學生能力的提高;要像趙訪熊先生那樣,樹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我們要學習趙訪熊先生這種響應時代要求,服務國家建設的社會責任感。[9]

趙訪熊教授在解放初期就開始研究計算數學,是中國計算數學的創始人之一,為中國培養了大批計算數學領域的人才。[10]

民盟為有這樣的教育家和科學家感到驕傲,趙訪熊先生潛心做好研究的同時,不忘自己民盟盟員的身份,深入調查,積極參政,他勤勉奉獻的一生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11]

人物紀念

2008年11月1日上午,"趙訪熊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大會"在清華大學主樓接待廳舉行。[12]

文獻參考

  1. 移至 趙訪熊先生清華大學新聞網
  2. 移至 在方程求根及應用數學研究方面頗有建樹。
  3. 移至 數學家趙訪熊科學網
  4. 移至 回憶清華(趙訪熊) 新浪網
  5. 移至 商務印書館,
  6. 移至 商務印書館,
  7. 移至 高等教育出版社,
  8. 移至 科學出版社,
  9. 移至 (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評)
  10. 移至 (中科院院士石鐘慈評)
  11. 移至 (北京市政協副主席葛劍平評)
  12. 移至 趙訪熊360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