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超強颱風蓮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超強颱風蓮娜(英語:Typhoon Nina,國際編號:7503,聯合颱風警報中心:04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Bebeng)是1975年太平洋颱風季中第三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風暴於7月30日形成,8月8日消散,維持了約九日。受到南下的冷空氣影響,蓮娜為中國河南省等地帶來暴雨,最終引致河南「75·8」水庫潰壩。駐馬店地區板橋、石漫灘兩座大型水庫,以及數十座中小型水庫同時垮壩潰決[1],造成29個縣市被淹,1100萬畝農田受到毀滅性的災害,1100萬人受災,24萬人死亡,倒塌房屋596萬間,沖走耕畜30.23萬頭,豬72萬頭,京廣線被沖毀102公里。令蓮娜成為西北太平洋引致第二多人死亡的熱帶氣旋,僅次於1881年海防颱風(約30萬人死亡)。

氣象歷史

7月29日,一個熱帶擾動菲律賓海的一道槽線內生成,翌日即加強為熱帶低氣壓04W和向西南移動。7月31日,該熱帶低氣壓移動速度減慢,及後開始急劇增強為熱帶風暴和轉向西北移動,獲命名為「蓮娜」。由於一個副熱帶高壓阻礙蓮娜再往北轉向,所以它在8月1日增強為颱風後,便採取西北偏西繼續移動。

蓮娜於8月2日再作爆發性增強,偵察機報告表示蓮娜的中心氣壓一日之內下降了65百帕斯卡;風力也從65節(75英里每小時、120公里每小時)躍升至130節(150英里每小時、241公里每小時),晚上時分更達致巔峰強度135節(155英里每小時、250公里每小時)。8月3日正午,它以100節(115英里每小時、185公里每小時)的風力在台灣花蓮市附近登陸。

蓮娜登陸後受中央山脈影響威力減弱,並於下午4時左右由台中港附近出海,進入台灣海峽。8月4日,尼娜在福建晉江登陸,之後繼續向西北方向前進,跨越江西、湖南兩省,翌日在湖南常德附近突然轉向,北渡長江直入河南。往後三日,它先後經過泌陽和駐馬店等地。在這裡受到南下的冷空氣影響,加上河南山區的地形因素,冷空氣與蓮娜的水汽發生了劇烈的垂直運動,造成歷史罕見的特大暴雨[2],最終引致板橋水庫等62座水庫潰壩。8月8日,尼娜轉向西南移動,不久後消散。

影響

台灣

中央氣象局曾於8月2日9時為蓮娜發布海上及陸上颱風警報,直到8月4日5時一同解除。氣象局表示,台灣所有地區均有災情,其中花蓮縣為重災區,並有傷亡和失蹤報告。

蓮娜在台灣花蓮縣登陸後,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高達185公里每小時,最高陣風更達222公里每小時。重災區花蓮縣是錄得最高持續風速和最高陣風風速的地方,分別為約每秒38米和約每秒56米。 蓮娜的環流同時為台灣帶來廣泛降雨,其中在阿里山地區8月2日至4日錄得最高雨量為496.9毫米,玉山亦錄得雨量為326.2毫米,台灣部分鄉鎮都錄得多於100毫米雨量。廣泛的降雨引起了水浸和山泥傾瀉,釀成29人死亡和140人受傷。全台灣共有約3,000間房屋倒塌或受損,單在花蓮就有561間房屋倒塌和逾1,831間房屋受損,並有四人罹難。而台東縣部分則因大雨造成太平溪上游太巴六九溪的台電太平發電廠遭到爆發的山洪沖毀並掩埋,後台電亦放棄該水力發電廠不再修復。受蓮娜影響,各地航班、火車公共汽車均暫停服務,但台北松山機場的國際航班服務卻仍然維持。

視頻

超強颱風蓮娜 相關視頻

6.21-23日「成片暴雨」來了!四川,重慶,河南等地暴雨+大暴雨
什麼是熱帶氣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