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超強颱風鯰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超強颱風鯰魚(英語:Typhoon Megi;國際編號:1013;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52010;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Juan)為2010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3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1],亦是該年最強的風暴。「鯰魚」是由韓國提供的颱風名稱,是「鲶魚」的意思。台灣中央氣象局使用音譯「梅姫颱風」。

鯰魚的強度是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中第3強,重創菲律賓呂宋,並一度對華南構成嚴重威脅。鯰魚的中心最低氣壓僅有885百帕斯卡,比1991年颱風魯絲、尤瑞,以及2013年颱風海燕還低上10百帕斯卡。按日本氣象廳數據,其以10分鐘平均風速計算之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達每小時230公里,一度是1979年颱風泰培以來,西北太平洋最強的颱風,但於2013年被颱風海燕超越。根據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資料,其以1分鐘平均風速計算之中心風力達每小時295公里(160節),瞬間最大陣風高達每小時325公里(175節)。

氣象歷史

10月11日,熱帶擾動90W於關島西南處水域形成。翌日12時被日本氣象廳升格為熱帶低壓。10月12日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也為90W升格為熱帶低壓,為其本年記錄第15個於西太平洋生成的熱帶氣旋(15W)。同日下午,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為15W升格為熱帶風暴,而日本氣象廳也於晚間為15W升格為熱帶風暴,並命名「鯰魚」。15日下午被香港天文台升格為颱風。16日晚上升格為強颱風。17日日出前香港天文台升格為超強颱風。

在10月18日早上6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給予1分鐘平均風速為160節、交通部中央氣象局資訊為十分鐘平均風速每秒65米,氣壓895hPa、日本氣象廳給予10分鐘平均風速為125節,氣壓885百帕斯卡、中國氣象局給予2分鐘平均風速為每秒72米,氣壓895hPa。日本氣象廳表示鯰魚10分鐘平均風速125節和颱風中心氣壓885百帕斯卡(18日早上8時),成為自1982年8月的颱風貝絲(Bess)和1984年10月的颱風雲妮莎(Vanessa)以來,西北太平洋地區風速最高氣壓最低的颱風

10月18日上午11時,鯰魚登陸菲律賓呂宋島東北部,對當地造成重大破壞,其風眼 [2] 甚至在登陸後亦未立即消失,足見其威力驚人。後來鯰魚結構受損,強度大幅下降,香港天文台把鯰魚降級為強颱風。

10月19日,鯰魚離開菲律賓,進入南中國海,不久後重新增強為三級颱風。但鯰魚在南海緩慢北移,並再次轉趨減弱,香港天文台在10月22日傍晚把鯰魚降格為颱風。進入南海後鯰魚先向西推進,之後轉向北或北偏西移動。鯰魚在10月23日下午1時10分登陸福建南部。10月23日被日本氣象廳降格為強熱帶風暴,交通部中央氣象局並在24日2時降格為熱帶低壓,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亦於10月23日9時(UTC)發出最後警告,在24日已於福建省漳州市消散。

其後於香港天文台所發布的《2010年熱帶氣旋年刊》中,香港天文台把鯰魚的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大幅上調至每小時270公里

視頻

超強颱風鯰魚 相關視頻

中央氣象台 颱風「鯰魚」發展成超強颱風
最新實拍颱風「鯰魚」來襲,大風暴雨畫面非常恐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