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越中秋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越中懷秋》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越中懷秋》一詩出自《全唐詩》,唐代詩人李白所作。全詩體現李白浪漫主義詩風的特點,其中"一為滄波客,十見紅蕖秋。"更是傳為佳話。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越中懷秋[1]

創作年代;盛唐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作者;李白

風格;浪漫主義

作品原文

《越中懷秋》

越水繞碧山,周回數千里。乃是天鏡中,分明畫相似。

愛此從冥搜,永懷臨湍游。一為滄波客,十見紅蕖秋。

觀濤壯天險,望海令人愁。路遐迫西照,歲晚悲東流。

何必探禹穴,逝將歸蓬丘。不然五湖上,亦可乘扁舟。

作品注釋

⑴越中,唐時之越州,又謂之會稽郡,隸江南東道。

⑵孫綽《天台山賦序》:"遠寄冥搜。"李善注:"搜訪幽冥也。"

⑶梁簡文帝詩:"紅蕖間青瑣,紫露濕丹楹。"

⑷越地,左繞浙江,江有濤水,晝夜再上。枚乘《七發》曰:"觀濤於廣陵之曲江。"正謂此江也。

⑸《漢書·司馬遷傳》:上會稽,探禹穴。張晏曰:禹巡狩至會稽而崩,因葬焉。上有孔穴,民間雲禹入此穴。《水經注》:會稽山東有湮井,去廟七里,深不見底,謂之禹井雲。東遊者多探其穴也。

⑹《詩經·國風》:"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朱熹《詩經集傳》雲:"逝,往也。"《十洲記》:"蓬丘,蓬菜山也。"

⑺《國語》:范蠡乘輕舟以泛於五湖,莫知其所終極。《史記》:范蠡乃乘扁舟,浮於江湖,變名易姓,適齊,為鴟夷子皮。之陶,為陶朱公。

作品賞析

李白的作品一般而言都十分灑脫脫俗,譬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在這首詩中,作者一氣呵成,從景觀描寫入手寫起:" 越水繞碧山,周回數千里。乃是天鏡中,分明畫相似。"表達出作者對山之愛,水之戀。同時也描繪出山水如畫,山壯闊,水清碧。

"愛此從冥搜,永懷臨湍游。"表達出作者出遊暢快心情,冥搜、湍游雖為生僻典故,但完全不影響文章清麗,脫俗。而'一為滄波客,十見紅蕖秋"則有景入情,表達出作者在外漂泊之苦,自哀自憐。

"觀濤壯天險,望海令人愁。路遐迫西照,歲晚悲東流。"再次以情入景,寫出山水險要,借喻世事無常,人生之艱辛。而作者也由此看到了晚霞夕照,徒感悲傷。

末句收尾,"何必探禹穴,逝將歸蓬丘。不然五湖上,亦可乘扁舟。"作者在嘆息之餘,自我寬慰,寄情遇扁舟之上,放浪於五湖之中。

李白,是唐朝作詩之典範,但無人能模仿,正因為他看景之寬,入情之深,出世之灑脫。此詩可見一斑。

作者簡介

李白[2](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出生。字太白。其生地尚無確說。但一般認為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後避玄宗諱改為昌明)為其故鄉。其家世、家族皆不詳。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據《舊唐書》記載,李白之父李客為任城尉。

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3]

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4]

視頻

康震:大詩人李白的氣韻與風采

大詩人李白

參考資料

  1. 《越中懷秋》 詩詞古文網;
  2. 李白簡介 古詩文網
  3. 李白為什麼想要長生不老?李白的詩歌是怎樣流傳下來的 魚仔談綜合,發布時間;18-12-1713:04
  4. 「李白」詩詞全集(982首)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