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趙宦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趙宧光 草篆《杜牧七絕詩》軸 105.1×46.6 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原圖鏈接 來自明代書法網

趙宦光(1559年-1625年),字凡夫,一字水臣,號廣平。太倉璜涇人。

宋太宗第八子趙元儼之後,生於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一生不仕,偕妻陸卿子隱居於寒山廬親墓旁。[1]工書法,尤精篆書。卒於天啟五年(1625年)。著有《說文長箋》、《六書長箋》、《寒山帚談》等。有子趙均

生平事跡

字凡夫,又字水臣;號廣平,又號寒山長,江蘇太倉璜涇人。國學生。是宋太宗趙炅第八子元儼之後,宋王室南渡,留下一脈在吳郡太倉,便有了晚明時期吳郡充滿人文色彩的趙氏一族。作為王室後裔,趙宧光卻一生不仕,只以高士名冠吳中。他兼文字學家、文學家、書論家於一身。

據《太倉州志》和太倉市政協《地方小掌故》記載,其父趙樞生,喜讀詩書,六經子史無所不通,但不善理家政,常隻身遠遊,尋幽探古。趙宧光從小隨其父學習四經六藝及古文奇字,博覽群書,學習進步很快,於篆書尤其精通。

趙宧光在篆書中摻入草書筆意,開「草篆」先河,寫出自己的面目,堪稱一精,志趣不凡,被人稱為「高士」。他一改前人篆書筆畫均勻的常態,結體緊密,但不求規板平整,用筆亦有輕重、快慢、頓挫、轉折之變化,並時有出鋒牽絲映帶上下筆,氣韻貫通,靈便而活潑,這種草篆書法藝術曾為人所譏諷,但在某種意義上講,卻是返璞歸真再現簡牘篆書的神態,對當時及後世篆書藝術的發展起了一定的啟迪作用,傅山、八大山人、鄧石如,乃至吳昌碩多多少少都受到其影響。晚明著名印學家朱簡的篆刻,多採用趙宧光草篆體入印,在印章中強調草篆意趣而名聞於世。明陶宗儀《書史會要》云:「宧光篤意倉、史之學,創作草篆,蓋原《天璽碑》而小變焉。由其人品已超,書亦不躡遺蹟。」《吳縣誌》云:「所著書幾數十種,尤精字學,《說文長箋》其所獨解也。」

其篆刻直追秦漢,據《中國書法篆刻辭典》說,曾摹秦漢璽印兩千餘方,以王侯印、官印、私印之序而編之,輯為《趙凡夫先生印譜》,文人雅士曾讚譽說「展閱間秦漢典型燦然在目矣」。

明代萬曆22年(1594)趙宧光遵照父親的遺願將父親的墳安在吳縣寒山。在寒山守孝之際,宧光為寒山創造了別開生面的景象,利用岩石山野的天然景觀,自辟岩壑,疊石造園;鑿山疏泉,構建小塘;又斬榛植松,養木培林;置磚雕木,築室起屋,於是有了寒山別墅。其妻陸卿之是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陸師道的女兒,家學淵源,頗具文才,著有《雲臥閣稿》、《寒岩譽草》等,與當時的徐媛齊名,人稱「吳門兩大家」,為吳中有名的才女。寒山別墅造好後,他攜其妻一同隱居於此;兒子趙靈均,又「能詩畫,善畫事」;所配文淑,「善詩,世稱女宗。」「父子篆學,姑詩婦畫」,被人稱為「吳門三秀」。趙宧光經營寒山的初衷、過程、規模、寒山在他手中形成的勝跡、情趣、風光,他專門撰寫了一篇《寒山志》,以留後人。之後他再也沒有離開過寒山,趙宧光夫婦在寒山嶺埋頭讀書,深居簡出,他們在紙上寫,也在山石上寫,岩上嶺上手跡遍處,書卷氣就象江南氤氳的水氣,充盈了整座山嶺,夫婦皆有名於時,夫唱婦隨,給隱居生活增添了許多樂趣,人們都交口稱讚,一時傳為文苑美談。朱彝尊《靜志居詩話》說:「凡夫饒於財,卜築城西寒山之麓,陶洗泥沙,俾山骨畢露,高下泉流,凡游於吳者,靡不造廬談讌,廣為樂方。」當事者造門求見者,宧光亦不下山報謁。至今沿洗心泉側御道朝上走,過飛魚峽,在泉石上尚能依稀見到鐫有筆力雄健的「千尺雪」三字,這三字乃趙宧光親筆手書,乾隆皇帝為此專門寫下讚詞,「泉飛千尺雪千尺,山篆三字銘雲巒」(詳見《題千尺雪長句》)。

趙宧光博學多才,卜居寒山,著書數十種。據《璜涇志略·藝文志》書目記載,所著有一百餘種,涵蓋經學、訓詁、書法、博古、天官、藝文、稗官等諸多領域,可見其治學之勤奮,學識之淵博。趙宧光傳世著作《四庫全書》收有《寒山帚談》二卷,另有小學類《說文長箋 》、《六書長箋》、天算類《九圜史圖》、《六 曼》;藝術類《寒山帚談拾遺》;另集類《牒草》;總集類《寒山蔓草》等。他的同鄉摯友、文學家馮時可所著《凡夫傳》評價他的所著:「書各為類,類各為品,品各為篇,篇各為目,莫不搜微抉妙,窮作者之心。立未有之義,雕鏤造化,爭光雲漢,而吟風弄月者不與焉。」 [2]

參考來源

  1. 《百城煙水》雲: 「寒山別業在支硎山南。萬曆間,雲間高士趙凡夫,葬父含元於此,遂偕元配陸卿子家焉。 自辟丘壑,鑿山琢石,如洞天仙源。前為小宛堂,茗碗几榻,超然塵表。」
  2. 趙宧光 明代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