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趾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趾絆[ zhǐ bàn ] 木屐上的趾襻兒[1]

[]

木屐,簡稱屐,是一種兩齒木底鞋,走起來路來吱吱作響,適合在南方雨天、泥上行走。若鞋面為帛製成,則稱為帛屐。牛皮製作則稱作牛皮屐。木製底下是四個鐵釘耐磨防滑

木屐是由中國人發明的,是隋唐以前,特別是漢朝時期的常見服飾。其名來自中古音「屐屜」,常稱作木屐,使用於室外。後傳入日本,在日本流行至今。

木屐在中國,是漢服足衣的一種,是最古老的足衣。堯舜禹以後始服木屐。晉朝時,木屐有男方女圓的區別。漢晉隋唐時期的,木屐尤其普遍。在漢代,女性出嫁的時候會穿上彩色系帶的木屐。南朝梁的貴族也常着高齒屐。南朝宋之時,貴族為了節儉也着木屐。杜牧詩云:「仆與足下齒同而道不同」。由木板與木屐帶結合而成,木板的底面有兩條突起的「齒」,目的是為了雨天便於泥上行走。屐是木履之下有齒者,又稱木屐。江南以桐木為底,用蒲為鞋,麻穿其鼻。 除了兩齒木屐以外,古代行軍打仗時也會使用平底木屐,以防止腳部被帶刺雜草劃傷。不僅僅軍人如此,平民也往往在路上穿着木屐,防止腳被帶刺植物劃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