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跖是一個中國漢字,讀音為zhí,左右結構。

指腳面上接近腳趾的部分,腳掌;跳躍 。

出自《呂氏春秋》--善學者若齊王之食雞也,必食其跖數千而後足。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跖

拼音; zhí

注音; ㄓˊ

筆畫數; 12畫

釋義; 腳面上接近腳趾的部分

出處; 《呂氏春秋》

基本信息

鄭碼:JIG,U:8DD6,GBK:F5C5

筆畫數:12畫,部首:足,筆順編號:251212113251

五筆碼:khdg 拆分:跖=口(K)+止(H)+石(D)

漢字釋義

【zhi】

zhí

ㄓˊ

腳面上接近腳趾的部分:~骨。

腳掌。

(1)跖

zhí

(2)(形聲。從足,石聲。本義:腳掌) 同本義 [sole (of the foot)]

跖,足下也。――《說文》

善學者若齊王之食雞也,必食其跖數千而後足。――《呂氏春秋》

zhí

(1)踏,踩 [tread]

跖勁弩。――《史記》

跖達膝。――《淮南子·修務》

上無凌虛之巢,下無跖實之蹊。――張協《七命》

(2)又如:跖實(獸足踏地)

(3)跳躍 [jump]

跖魂負沴。――《漢書》

跖骨

zhí gǔ

(1)[metatarsal bone]∶組成足底的小型長骨,相當於手的掌骨。介於跗骨和趾骨之間。每一足有五塊。

(2)[cannon bone]∶掌骨

跖痛

zhí tòng

[metatarsalgia] 跖骨處的一種痙攣性燒灼痛

約公元前475年,春秋末期的魯國西北部柳下屯(今濮陽柳屯)人展雄,領導了九千人的奴隸大起義,史稱柳下跖(柳下,地名;跖,赤腳奴隸)起義。起義軍轉戰黃河流域,各諸侯國望風披靡。沉重打擊了奴隸主的統治,推動了我國歷史從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變。起義規模之大,時間之長,範圍之廣,影響之深,是空前的。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之石切,音只。《說文》足下。《淮南子·說山訓》善學者若齊王之食雞,必食其跖。

又《韻補》葉職略切。《張載·七命》圜案星亂,方文華錯。封熊之蹯,翰音之跖。[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