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跗陽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揭密真相的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視為專業意見。任何醫藥相關資訊,應諮詢專業人士。

跗陽穴】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千金要方》作付陽;《素問.氣穴論》王冰注作附陽。屬足太陽膀胱經。陽蹻之郄穴(陽蹺脈郄穴)。別名:外陽、陽蹻。付陽,附陽穴。跗陽穴的位置:小腿後面,外踝後,崑崙穴直上3寸。中醫認為刺激跗陽穴有治療腳氣、頭痛、外踝腫痛等作用。


穴位含義

足少陽、足陽明經的陽氣在此帶動足太陽經的氣血上行。
1. 跗陽。跗,腳背也。陽,陽氣也。該穴名意指足少陽、足陽明二經的陽氣在此帶動足太陽經的氣血上行。膀胱經足部上行的陽氣至本穴後散熱而化為濕冷的水 氣,由於有足少陽、足陽有二經上行的陽氣為其補充熱量,足太陽膀胱經的水濕之氣才得以繼續上行。本穴水濕之氣的上行是依靠足背上行的陽氣才得以上行的,故 名。付陽、附陽穴名意與跗陽同。
2. 陽蹺脈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物質為足三陽經上行的陽氣構成,氣血之性同於陽蹺脈。但由於膀胱經上行至此的陽氣較為寒濕,即使有足少陽、足陽明的陽氣帶動足太陽的陽氣上行,由本穴上輸的陽氣量亦較少,如從孔隙中輸出一般,故為陽蹺脈郄穴。


概況

【取穴】側坐,從小腿外側下端高骨(足外踝)後方,平該高骨處向上量4橫指(即3寸)處。即:在小腿後區,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中取崑崙,直上3寸,按壓有酸脹感。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陽熱之氣。
【運行規律】循膀胱經上傳於飛揚穴
【功能作用】吸熱化濕[1]


作用功效

【功效應用】:退熱散風、舒筋活絡。
【主治病症】:運動系統疾病:急性腰扭傷,下肢癱瘓,腓腸肌痙攣;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頭痛等;其他的頭重、腰骶痛、下肢痿痹、外踝腫痛、腳氣、腳腿痛等。現代常用於治療腳氣、頭痛、外踝腫痛。
【配伍應用】:
跗陽穴配環跳穴委中穴,主治下肢痿痹。


穴位療法

【針灸】跗陽穴,直刺0.5~1寸,局部酸脹,針感可向足底放散。
【艾灸】跗陽穴,艾條灸5-10分鐘;跗陽穴艾柱灸3-5壯。
【拔罐】用氣罐留罐承山穴5~10分鐘,隔天一次,可緩解轉筋、下肢疼痛等。
【刮痧】用面刮法從上向下刮拭飛揚穴3~5分鐘,隔天一次,可治療風寒感冒、小腿疼痛等。
【按摩】用大拇指按揉或彈撥飛揚穴100~200次,每天堅持,可緩解治療腰腿疼痛。


視頻

焦守廷上傳足太陽膀胱經《跗陽穴》


參考文獻

  1. 跗陽穴,穴位密碼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