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路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路剛
註冊建造師
出生 1976年9月
國籍 中國
別名 Gang Lu
職業 註冊建造師
知名於 北京市勞動模範
知名作品 創辦北京市農民工夜校

路剛,男,1976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碩士,國家一級項目經理,一級註冊建造師,鐵道部鐵路科技專家,北京建工集團直屬工程經理部項目經理。1997年畢業於西南交通大學,2004年12月,任建工集團地鐵10號線4標段工程,他敢於挑戰自我,曾肩負某大型鐵路建設公司廣州地鐵項目的指揮長和總工程師重任。他曾獲北京市勞動模範、國家工程建設企業管理成果獎、廣州市城市建設管理建設者銀質獎章等榮譽稱號。

個人簡介

路剛先後參加過北京地鐵復八線,廣州地鐵二號線、三號線、大學城專線、北京地鐵十號線(含奧運支線)

路剛授課剪影

等工程建設。他首次攻克了城市鬆散含水地層中複雜洞群淺埋暗挖施工技術、第一個創造性使用「鋪蓋法」並形成配套系統技術、第一次實現了超近距離穿越既有運營軌道交通零沉降的突破、第一次實現了側穿包鋼砼墩柱固結連續梁大型立交橋零沉降的突破;主持完成了中國南方富水地區第一座暗挖地鐵車站和中國第一座分離島式站台地鐵車站;創辦了北京市第一家農民工夜校,為農民工向產業工人的轉變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路剛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中國詹天佑科技發展基金獎」。2007年,被評為「北京市青年崗位能手」,入選「北京市優秀青年工程師宣講團」。其所在項目被團中央、安全監管總局授予「全國青年安全生產示範崗」稱號。路剛青年突擊隊被授予「北京市優秀青年突擊隊標杆」稱號。 2015年4月,路剛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

路剛人物事跡

路剛敢於挑戰自我,在出任地鐵10號線4標段工程項目經理之前,他已經功成名就,但他卻選擇了「跳槽」。 決定「跳槽」的起因是一次同學聚會。一位在建工集團B+B公司工作的同學談起建工集團的業績、建工集團「不進則退」的企業哲學、建工集團深厚的企業文化、全新的管理體制、大膽用人原則和寬鬆進取的學習氛圍。而使他被吸引,給予了建工集團更多的關注。 2004年12月,路剛加入到建工集團。相對於原單位向領導匯報工作都要提前預約的「制度」,上班第一天,集團B+B公司經理趙文自掏腰包請路剛吃飯更給了路剛深刻的記憶。他感覺到了以人為本的人文文化。 踏入建工集團大門第一天,路剛便在沒有一天試用期的情況下,被委以地鐵10號線4標段項目經理的重任。路剛面臨着的是一支聚集天南海北「各路英豪」的隊伍,隊伍中行業挺全,市政、城建、中鐵、公路局、司法局、交通局;專業挺廣,橋樑、隧道、岩土、公路、房建,領域齊全。員工工作經驗各具特點,來項目部之前,均為各個領域的出色人物。 面對着項目部的各路「精英」,路剛首先想到了「融合」,想到了要打造一支善於溝通、尊重、學習、創新、賦能、協作和發展的項目管理團隊。項目部管理人員在各自的領域是專家,但在其他領域差不多是門外漢,要讓他們發揮各自優勢的同時,補充自己的不足,只有取長補短,才能形成合力。要搞好項目部的「融合」,首要的一點就是「學習」。 路剛確定了打開工作局面的思路。在路剛的倡導下,從2005年元月起的每周三下午,被確定為項目部的「學習日」。從第一個「學習日」起,更習慣於在施工一線指揮的項目管理人員們輪流拿起了教鞭,走上了講台,開始進行本專業領域的講座,傳授自己的施工經驗。 從這天開始,員工們完成了另外一種身份的轉變,搖身變成了「培訓師」。面對講台下黑壓壓的「聽眾」,授課「老師」們個個繃緊了「弦」,不敢有半點鬆懈。路剛「登台授課上講台」的方法,讓管理人員們心裡打了鼓,也同時激發起了管理人員的潛能。 管理人員慢慢接受了這種互動的學習方法。項目部41名管理人員輪流登上「講台」,項目部的學習氣氛一下子提升起來。 路剛加強學習,關心職工 「登台授課上講台」的方法取得成效後,路剛的眼光又瞄向了生產一線的農民工。 農民工的重要性一直不被人重視,但路剛對此卻有着獨到的見解,最能反映施工現場管理水平的恰恰是生產一線的施工人員。 工程的進度、質量和安全生產都掌握在他們手中,有一絲一毫的疏忽,就會直接影響到企業聲譽甚至發展進程。提高工人們的技能素質和文明素質至關重要。 但是,路剛心裡也很明白,農民工扔下鋤頭就進城當工人的特殊性,造成了農民工技能不熟練的固有特點,沒有經過嚴格的技能訓練又致使農民工適應城市意識、安全生產意識、遵紀守法意識相對薄弱,而農民工自卑的心理往往又產生強烈的自我保護,牴觸管理,一句話說得不當就有可能造成誤解,造成違紀違章現象屢禁不止,對於這些問題,罰不是解決的根本辦法,要教育引導培訓,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在經過一輪細緻的調查摸底後,路剛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利用晚上時間辦夜校。 2005年8月,500名農民工坐進了北京聯合大學的大禮堂,路剛講了第一課「提高自身素質,做一名合格的建築工人」,工人們認真地聽講,認真地做筆記。 在隨後的每月一次的夜校課程里,各種技能課程相繼展開,包括各施工隊長在內的各位「講師」先後走上講台,濃厚的學習氣氛籠罩了項目部的各個角落。 「登台授課上講台」和「農民工夜校」的活動展開,加速了管理人員之間以及管理人員與農民工之間的「融合」,促進了項目部員工思維模式的轉變,動不動就開罰單,動不動就相互頂撞的現象逐漸消失,遇到問題相互討論共同研究的良好風氣逐步形成。 管理人員和農民工的各方面素質都有了顯著的提升。高空不系安全帶、隨地大小便、不疊被褥或躺在床上吸煙等各種不良習慣消失。 「做事先做人」,是路剛一直遵循的原則。 路剛大膽提出了「一部兩制」的項目部管理方法。限於當時集團B+B公司的實際情況,10號線4標段項目部實行加班工資制和績效考核制兩種體制管理。 二線員工採用「8小時工作制+加班工資」的管理模式;一線工人則採用「包干工資+績效考核」的管理模式。但是,受建築業特殊施工模式的影響,兩種管理模式的弊端逐漸顯露,為了多拿加班工資,有的管理人員將幾個小時的工作量拖到8小時以後完成,而在8小時以外,拿着包干工資的管理人員卻因沒有加班工資而耍情緒鬧意見。 在經過一番調查摸底後,路剛果斷決定,取消自己和商務經理、生產經理、總工程師4名班子成員享受的加班工資待遇,同時根據工作實際情況在長期堅守工地的員工中確定4名員工負責8小時以外的工作,享受加班工資待遇,其他員工全部採取包干工資制,不再享受加班工資待遇。 領導的帶頭作用逐漸感染了員工的情緒,為此特設的意見箱裡,關於工資的意見從原來一天收到五、六條到不見一條,員工的心態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一直對農民工進行有「情」管理的路剛,處處關心着農民工的生活。 冬天裡,農民工的宿舍里第一個安上暖氣,酷暑時,又是農民工的房間率先吹上空調。農民工伙食品種單一,路剛在項目部選舉農民工伙食管理委員會,確保食堂伙食品種風味。 農民工文化生活匱乏,路剛購置數千本圖書設立圖書角、到聯合大學開辦農民工夜校方便工人學習。農民工業餘生活單調,路剛又組織起合唱隊、乒乓球隊、組織露天電影進工地演出,豐富農民工業餘生活。 為體現和農民工的平等,路剛又制定出一條「硬性規定」:項目部部室人員要能隨口喊出一線工長、班長的名字,一線工長要能喊出所有管轄範圍內農民工的名字。不能完成任務者,進行處罰。但是,路剛對農民工的有「情」 管理,並非都是一味的牽就。 對農民工上崗證弄虛作假,路剛深惡痛絕。在四標段項目部,有8名農民工持有電工上崗證,但幾次進行業務和實操考核,總有2名電工過不了關,後來路剛得知,這2名電工的上崗證是為找工作花錢買的假證後,異常氣憤,當場將其上崗證撕毀,堅決清退出場。 路剛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促進了10號線4標段項目經理部項目團隊的建設。「激情+責任心+韌勁+合作精神」的選人和用人標準,「鑄地鐵精品、續建工輝煌」的項目願景,「您的勤奮是企業發展的基礎、企業的輝煌是您幸福的保障」的企業與員工互動理念,更使路剛的激情得以綻放。項目部成員的過硬素質感染着路剛,路剛求新務實的人格魅力吸引着項目部成員。 4標項目部50多名項目部成員和500餘名農民工在路剛的帶領下,憑藉超強的技術水平一路所向披靡,施工中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被征服,項目部施工質量、進度及管理水平一直穩居於10號線23個參建單位的前三甲之列,被地鐵10號線項目管理處總經理潘秀明稱之為「創造地鐵挖掘『深圳速度』的項目部。 路剛攻克難題,科學施工 四標段工程位於北京市海淀區知春路與學院路下,包括學院路站、科南路站-知春路站區間、知春路站-學院路站區間。學院路車站是明暗挖車站,兩端為地下三層兩(三)跨框架明挖結構;中部穿越學院路採用單層兩跨連拱暗挖結構。 車站全長169米;主體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科知區間長1818米。知學區間長1828米。工程在施工中將通過包括空間技術研究院試驗樓地下車庫、衛星人行天橋、翠宮飯店地下車庫、城鐵知春路車站高架橋、京包鐵路框架橋、大運村南天橋、國務院事務管理局宿舍樓、學知西橋、學知橋以及小月河橋、小月河、2.2米×2.3米的電力管溝、1550毫米污水管在內的33處環境風險點。其中特級風險點1個、一級風險點7個,占10號線風險點總數的四分之一。 被業主和專家稱為北京地鐵十號線施工最難、風險最大的「咽喉工程」。 在路剛的帶領下,風險點被一個個穿越,難題被一次次瓦解。穿越國務院事務管理局3#宿舍樓是8個特、一級風險點之一,防止樓體沉降是重點攻克難題。樓里有二百多戶居民居住,出了事非同小可。 為穩住居民情緒,路剛早在半年前就主動聯繫國務院事務管理局,一次次介紹工程的建設情況以及施工工藝,闡明地鐵施工的安全性,並會同管理局領導一同做居民工作。 同時,路剛又主動找權威機構給房屋作出質量鑑定,並請海淀區政府出面對房屋安全進行擔保。施工中,為確保工程質量,路剛帶領項目部技術人員共同制定出了「長距離精細機械化改良注漿(WLM法)和交叉中隔壁法(後CRD開挖法)」兩項施工新技術。 三天後,地鐵隧道悄然穿越國務院事務管理局宿舍樓。經檢測,樓體最大沉降量僅僅為3毫米,遠遠低於16毫米的設計要求。穿越另一個一級風險點---學院路學知西橋時,路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根據設計要求,地鐵10號線要從學知橋兩個橋墩下穿過,測量結果顯示,10號線25米深的基坑兩側距離學知橋基礎僅80公分,設計要求橋體最大沉降不能大於5毫米,超過這一限定,就會對橋體產生變形影響,很可能造成橋體開裂。 路剛的學習態度繼續給予了專業技術人員巨大的動力。在路剛的帶領下,課題攻關小組很快建立起來,隨即北方交大、市政設計研究院、城建系統的各級專家相繼被路剛請到施工現場進行專題論證。 歷時半年時間,並經過7、8輪論證後,以路剛為首的課題攻關小組制定了「採用人工挖孔(挖掘深度36米,為北京最深的人工挖孔)及橋樁基礎托換加固技術」:即在橋體原有樁基兩側用4根新製作的托換樁再輔以樁體之間布管跟蹤補償注漿技術解決沉降難題。實踐表明,穿越學知橋的施工技術難題在這一施工法下迎刃而解,不僅成功穿越學知橋,創造了學知橋沉降量為0mm的10號線全線絕無僅有的施工技術指標,還刷新了全國地鐵施工領域近距離穿越橋樑的紀錄。 此方法不僅在業內引起反響,其成果還被學知橋產權單位北京市公聯公司作為施工經驗在北京市地鐵施工領域推廣。 團隊的整體水平不僅體現在施工技術上,在社會責任心上也得到了充分體現。2005年11月,科南路站-知春路站區間施工中,在有着詳細施工管線圖的情況下,路剛仍舊下達了施工前管線探測的命令。結果,這次探測,埋深14米正好進入隧道上部的60公分粗的燃氣管道被探測出來,經核實,這根管道為雙榆樹熱電廠高壓燃氣管道。 包括地鐵公司領導在內的所有知情人員都驚訝萬分,沒有任何資料記載此處管道,如果施工前沒有探測出來,等待的只能是一場管道大爆炸的災難。

參考資料

1.路剛個人簡介圖片來源——新華網 2.路剛個人簡介資料——北京共青團網 3.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名單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5-04-29] 4.路剛人物事跡資料(一)——新華網 5.路剛人物事跡資料(二)——新華網 6.路剛人物事跡資料(三)——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