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踏莎行·祖席離歌 晏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踏莎行·祖席離歌
圖片來自搜狐網

踏莎行·祖席離歌是一首抒寫別情的詞作。上片寫餞行的情景,開始寫送別場面,然後分別從居者、行者兩方面寫離情,一方面表現居者依依難捨,另一方面敘寫行人不忍離去;下片單從居者方面寫對行者的思念,因行者從水路乘船走,所以仍緊扣水波寫。全詞融情於景,情境如畫,勾勒出一幅春江送別圖,語言含蓄婉轉、平易而意旨深曲。

原文

晏殊〔宋代〕

祖席離歌,長亭別宴。香塵已隔猶回面。居人匹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轉。

畫閣魂消,高樓目斷。斜陽只送平波遠。無窮無儘是離愁,天涯地角尋思遍。

譯文

餞行酒席上唱完離別的悲歌,亭中散了離別的飲宴,香塵遮住了視線,離人仍頻頻回首。送行人的馬隔着樹林嘶叫,行人的船已隨着江波漸去漸遠。

畫閣上我黯然魂消,上高樓望斷天涯,夕陽下只見江波無邊無垠。人世間無窮無盡的是離愁,我的心要飛到天涯地角尋他個遍。

賞析

  《踏莎行·祖席離歌》是宋代詞人晏殊的作品,被選入《宋詞三百首》。此詞詠別情。上片寫餞行的情景,開始寫送別場面,然後分別從居者、行者兩方面寫離情,一方面表現居者依依難捨,另一方面敘寫行人不忍離去;下片單從居者方面寫對行者的思念,因行者從水路乘船走,所以仍緊扣水波寫。全詞融情於景,情境如畫,勾勒出一幅春江送別圖,語言含蓄婉轉、平易而意旨深曲。

  此詞起二語,寫在餞行的酒席上別情依依。「離歌」與「別宴」同屬一事,而「別宴」又與「祖席」意同。此處不避重複,是為了強調送別的場面。「香塵」句,寫剛分手時的情景:落花滿地,塵土也帶有芬芳的氣息,已隔着漠漠的香塵,彼此還一再含情回顧。「回面」,雖未點明是「居人」還是「行人」,但可以想見雙方都繾綣纏綿,不忍別去。四、五句從送者與行者分別寫來,兩相對照,令人尤難解頤。儘管頻頻回望對方,總有不能再看到的時候。一個小樹林,隔斷了人的視線,那馬兒也象了解「居人」的心意,仰首長嘶,而「行人」已乘船漸行漸遠,終於隨着江流的曲折而隱沒不見了。馬嘶、棹轉,從側面襯托出別情之深。

  過片兩句,寫「居人」登上畫閣,不禁黯然魂消,憑倚高樓,獨自含愁極望,惟見江波映照着落日餘輝,伸展向遙遠的天邊,徒令人增添別恨而已。居人登樓,只是惘惘離懷,有所不甘,並不必為了繼續目送行舟。詞語不粘不脫,有悠然遠意。

  時間上,下片與上片亦不一定緊密銜接,登樓極目,只是別後的情事,遙念行人,無時能已。句中「只送」二字,怨極恨極而又無可奈何,語言平易而意旨深曲。收二句「無窮無儘是離愁,天涯地角尋思遍」,寫別後的思量,自上句「平波遠」三字化出。抒情主人公放縱自己的想象,讓此情隨波而去,繞遍天涯。由眼前的渺渺平波,引出無窮無盡的離愁,意境本已深遠,再以「天涯地角」補足之,則相思相望之情幾趨極致。

  此詞寫餞別相送及別後的懷思,均情景逼真,含蘊無盡。如一幅丹青妙手繪的春江送別圖,令讀者置身其間,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繾綣深情。

簡析

  《踏莎行·祖席離歌》是一首抒寫別情的詞作。上片寫餞行的情景,開始寫送別場面,然後分別從居者、行者兩方面寫離情,一方面表現居者依依難捨,另一方面敘寫行人不忍離去;下片單從居者方面寫對行者的思念,因行者從水路乘船走,所以仍緊扣水波寫。全詞融情於景,情境如畫,勾勒出一幅春江送別圖,語言含蓄婉轉、平易而意旨深曲。

晏殊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詞人、詩人、散文家,北宋撫州府臨川城人(今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文港鎮沙河人,位於香楠峰下,其父為撫州府手力節級),是當時的撫州籍第一個宰相。晏殊與其第七子晏幾道(1038-1110),在當時北宋詞壇上,被稱為「大晏」和「小晏」。[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