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轉身再無那少年(潘剛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轉身再無那少年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轉身再無那少年》中國當代作家潘剛華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轉身再無那少年

人在年輕時總是在暢想未來,總是覺得時間還有一大把。然而歲月不饒人,時光卻在不知不覺中流逝。轉眼間我和我的同學們一下子就到了含飴弄孫的年齡。現在隨着年紀的增長,卻讓我們會更加懷念過去。 人都年年經歷「五▪四青年節」,接着又跨過「六▪一兒童節」。這兩個節日本來已和我們毫無關係,但現在又和我們越來越貼近、且又被關聯了起來。特別是互聯網普及之後,每逢「六▪一」節前夕,網上平台總會有推出很多老年人佩戴着紅領巾補過兒童節的視頻。那過節的熱鬧勁和過節的心情比孩子們還要天真爛漫。而作為快要退休、已臨近六旬的我卻只對豆蔻年華的少年時代最念念不忘、難以忘懷。

恰巧今年五一勞動節期間,初中同學小敏從漂亮國回來探親。我們一共有十二個同學小聚了聚。這個消息還是頭一天晚上梅總在電話中告訴我的。在接到電話的瞬間,我既感到突然,又覺得很正常。三年疫情過去了,小敏能健健康康回來探望父母,見見親朋好友和同學,就是一大喜事和幸事。第二天我因為白天要上班,傍晚下班後才坐乘梅總的座駕趕去大冶的一家知名酒店赴宴。一路上我想着要當面問問小敏近三年疫情中,漂亮國採取的防禦措施和對策,以及老百姓在疫情中出現的最真實的情況。

然而大冶街道繁華,華燈初上,車輛擁堵,各大店鋪密集且生意興隆。我們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停車位。到了酒店門口,我才發現這家酒店其實很大很深。我們七拐八繞才找到「先頭部隊」訂下的「包間」。臨近門口,感覺「包間」古色古香,環境很優雅。一進大門,我發現已有十個同學已經圍坐一桌談笑風生。他們笑臉相迎並和我們打着招呼。瞬間我們倒成了「反賓為主」的客人。我很驚訝,發現其中五、六個久違的同學是從武漢專程趕回黃石來看望小雪的,小被已是武漢某大型公司老大的胡總安排坐在他的旁邊的C位。才晚上6點半,因為要上班,我算是到的最晚的,讓同學們久等,我覺得很是過意不去。因為美味的菜餚和瓊漿玉液幾乎都上好了。只等我和梅總一坐下就開席。還有,我還聽說因為公務繁忙等原因,來自武漢的同學晚飯後還要立馬風塵僕僕一起返回武漢。

我坐在小雪的對面,感覺距離太遠,幾次準備想把在車上想要問的話題和盤托出,但覺得在這種場合向小雪發問,覺得又不太適宜。也許,他們在我到來之前就已聊過我想問的話題,所以我話到嘴邊又幾次被咽下。

好久沒有見面,飯桌上,大家很自然就聊起來我們曾經的過往,那揮之不去的點滴記憶,我們個個仿佛又回到了那個青澀的少年。

四十多年前,那時的我們正好趕上了如火如荼的為實現四個現代化而努力刻苦學習的時代,大家都不約而同地珍惜學習時間,紛紛要把以前浪費的時間給搶奪回來。平時每個同學的大腦這根弦都繃得緊緊的,大家也都有想自我調節、自我放鬆的想法,偶爾也有自作主張的時候。

學習之餘大家若有一、兩項共同的愛好,確實挺愜意的。那時若不是學校要求抓學如今習,僅僅我們班和隔壁的11班,兩個班恐怕真的要誕生一支校級足球隊了。記得「老蔣」最愛踢足球了。學校「超級球星」非他莫屬。30多年前自願放棄了在大學當老師這一令人羨慕的「鐵飯碗」的他「下海經商」當起了大有作為科企大老闆。如今他痴迷足球和愛好運動的習慣至今未減。記得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在武漢傳遞,他憑自身實力和優勢,幸運成為火炬傳遞接力者之一。

初中時一到上體育課,他就抱着足球早早往操場綠地上跑去。他後面准跟隨着幾個足球發燒友。如「阿冶」、「喜旺」、「趙大大」、「阿根」、「阿國」、「阿濤」、「阿琦」、「小光」等足球迷。幸虧我們班男生偏少。否則可單獨成立校隊了。我們幾個文弱一點的男生只能湊湊熱鬧,打打後衛的位置。

隔壁11班男生偏多。個個膀大腰圓健碩。愛好足球的也自然較多。如「小元」、「阿峰」、「耗子」等。要是那時中國足球衝出了亞洲。我估計他們准要去炸鞭炮上街遊行。我們兩個班足球小子們找機會還較量過好幾次的。雖然每次都沒有打滿90分鐘,我認為11班每次勝算幾率應該較大。後來「小元」和「阿峰」還把這一愛好帶到了高中。因為傍晚時分學校的操場上經常可以看見他倆踢球時的矯健身影。

記得初三時有一次我們班體育課後是自習課,「老蔣」和幾個發燒友踢得忘乎所以了,且多踢了近10分鐘。恰好11班下一節課是體育課。兩個班足球高手私下商議可以正好一比高低。不一會兒,上課鈴聲響起,我們幾個老實聽話的男生和全體女生都乖乖地回到教室上自習課。其實我的心裡哪裡安靜得下來?看見教室里十一個空座位,感覺空落落的,我不時地朝窗外張望,但我坐在教室正中間一組,根本就看不見操場上發生的動靜。但我的心裡還是痒痒的。一刻也不能安心下來做作業。大腦里不斷閃現着自己猜想的操場上熱鬧的情景。想着兩個班的足球發燒友們正酣暢淋漓地較量焦灼着比賽呢!

約20分鐘過後,突然班主任王老師進來了,原來她將他們十一個踢球的「逮」回了教室,只見足球發燒友們個個灰溜溜、低着頭、一個個像「灰頭土臉」或者「掛彩」一般掃興地進來,回到各自的座位上坐下時,王老師就開始一頓狂批,講得重點是他們這11名足球「發燒友」無組織無紀律,沒有時間觀念,擅自主張。王老師批評了好一頓兒。還要他們做檢查,要他們11個人擺正學習與玩球的關係。

下午王老師的數學課我們剛起立後坐下,只見阿光突然在他的座位主動站起來,將中午他擬好的認識或者檢討書拿出來,代表他們上午踢球的11名男生髮言或宣讀起來,阿光口才好棒,嗓音磁性有魅力。要知道,後來大學畢業後不久的他,憑實力,差一點成為湖北電視台節目主持人。那年的一天晚上,我沒有出去散步,恰巧在辦公室里看大彩電,意外看到了阿光正在參加湖北電視台招聘的主持人直播大賽。我既驚訝,又不感到稀奇。因為,讀中學時,他就是當主持人的好材料!幾個小時過去,過五關斬六將的他最終獲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我邊看比賽還邊向我的同事誇獎阿光,並介紹了他成長的經歷。要不是陰差陽錯,他幹了主持人,也許他就是第一個「撒貝寧」或者「白岩松」了。

還記得他當時做檢討時,阿光講得頭頭是道且一本正經,檢討中的幾句話讓王老師和同學們經不住捧腹大笑起來。那一刻,阿光的幽默和有智慧的口才永遠定格在同學們的記憶中。而當時阿光認錯的情景和演說細節至今都能讓同學們娓娓道來。這一次好像是王老師第一次發火。以後我們真的好像下不為例了。

俗話說:「哪個少男不鍾情,哪個少女不懷春?」在我們還是少男少女的學生時代,班主任王老師對我們的影響也是很大的。唯一的遺憾就是班級管理太嚴格了,本來上了中學之後,我們男生女生就已經很自然不講話了,即使有少女懷春,那也只能是在暗地裡操作。

雙胞胎「阿欣」皮膚黑黑的、個頭高高的。她同她的胞妹長得幾乎一模一樣。巧的是「阿欣」的胞妹就在隔壁的11班。外人從外貌上看肯定是分辨不出她們倆姐妹。那時雙胞胎不多見,她們姐妹倆同時出現在教學樓就是一道風景。阿欣她父母都是醫生,由於她們出生於知識分子家庭,所以她們姐妹倆被培養得彬彬有禮,很有氣質。

阿欣她一直是我們的班副,她和班長「阿敏」同住在一個小區。據說當年的阿欣她對長得高大帥的班長「阿敏」很有意思的。一天,上課時還真的有一封「情書」被夾在「阿敏」的抽屜里。不知咋地,一眼被正在上課的王老師看見了,情書被當場收繳。王老師非常生氣。我們本來都在聚精會神聽課的一下子被中途給打斷。

也許當時很多同學在猜想是哪位小女子敢這麼「膽大妄為」?記得我當時猜想,這個寫「情書」的作者極有可能是「阿霞」。因為祖籍東北的阿霞性格偏外向且膽子大,大大咧咧,人很豪爽。她應該屬於那種敢愛敢恨類型的女孩子。不過,這只是我個人的主觀臆斷。

在我們那個懵懵懂懂的少年時代這才剛剛開出的小花怎麼能逃得過「王母娘娘」的火眼金睛呢?一下子便被掐死在或扼殺在萌芽之中或搖籃里了。導致班上有春播萌芽的種子,卻沒能發芽開花。

然而,直到十年前的春節期間第一次同學聚會時「情書事件」才被「小珍」揭穿或者爆料了出來。小珍說那封情書的作者是「阿雲」。不過這個結果可信度很高。因為小珍和阿雲是好朋友,且一直是同桌。可「阿雲」當場就否認了。看來當年那封情書的作者還真的成為迷了。到底是「阿雲」,還是「阿欣」?還是另有她人?反正是真有其事。女孩們心中的男神「阿敏」應該心中有數或有磁感應的。至於是誰寫的現在已不重要了?因為我們都已走過了少男少女情竇初開的花季。大家不用揭穿,還是保存着那份純真吧! 這時,讓我立馬想起來二十多年前,有一首任賢齊唱的《對面的女孩看過來》一下子在春晚火了。現在我們都是一把年紀的人了。不可能真的去對面看青春少女吧?然而,當年我們班的那些面若桃花的美女們的形象一個個的閃現在我們眼前。

「小芳」性格一直活潑、落落大方、漂亮、有一雙大大的、會說話的眼睛。她總是滿面春風、笑臉相迎。笑起來時臉上總有一對淺淺的酒窩。我們猜測她肯定是班上很多男孩子心儀的對象。雖然沒有開出「花」來,但這些年來的每一次小型同學聚會,小明敞開心扉借着酒勁,都要和「小芳」喝交杯酒。並大膽說自己當年就很喜歡「小芳」。這次聚會,心有小九九的小明又借着酒勁大膽公布了他心裡藏着幾十年的秘密,半真半假地說他「妒忌」風度翩翩的官二代「阿平」,他說當年「阿平」很大膽,幾次放學時他看見阿平都尾隨「小芳」其後,他把阿平當成了他的「情敵」。我們在酒桌上的同學都面面相覷。

已是武漢市省級某媒體資深高級記者、且熱心腸的小玲很有職業敏感度,為揭開謎團,立馬趁熱打鐵打電話和她保持有聯繫的、遠在廣東定居、現為嶺南某行業高級工程師、技術總監的阿平,想證實或者核實一下當年他的「潛伏突發情況」。電話打通了,小玲的問話單刀直入很直白,最後大家這才弄明白,原來當年阿平家新搬家恰巧和「小芳」家住同一棟樓房且同一個樓門。現在,這才讓小明心中幾十年的「疑團」被解開,心裡的「嫌疑」才被釋懷。從電話那端,我都猜出了此時此刻阿平藏二和尚摸不着頭腦、莫名其妙的窘況。

共青團是個光榮的組織,青年的先鋒隊。我們那時入團是個大喜事。也很讓人羨慕和引以為自豪。尤其是第一、第二批新團員。每次班上只有兩、三個名額。記得那時每批次新發展的新團員是要請客買糖果給同學們分發的。大家都想沾點喜氣。

讀初二時,學校突然要發展新團員了,還要成立團支部。我們大多數人都蒙咋咋的,還不知入團還要先寫入團申請的。可是還是有人足捷先登,早早地向團組織靠攏了。第一批新團員有「阿敏」、「楚宏」和「阿慧」。十年前我們才發現有一張他們入團時不久和王老師和11班班主任還留過影的。班級團支書好像是「阿敏」,但現在有人說是「阿慧」。「楚宏」自然就是團支部的團組織委員了。

自從有了團支部,突然間我們覺得我們大家一下子長大了,也都有了要求進步的要求。班級好像也注入新的青春活力似的。要想入團得一個個排隊。幾個月後學校發展了第二批。好像是「喜旺」和「老蔣」兩位勝出。不知為什麼學校僅僅給我們班兩個名額。我們都衷心地祝賀他倆。

到了初三,我終於等到了這份榮光。和我一樣幸運的好像共有5位。「小勇」曾經自爆。剩下的那就可能是「阿平」、「阿紅」和「阿光」或「明華」了。我還記得我們幾個被新發展的「預備團員」利用課間或晚自習都很認真、莊重地填寫着入團表格,一式兩份。「喜旺」和「阿敏」是我的入團介紹人。他倆都給我寫了評語或意見。我不好意思看了一眼,感覺很神聖的,自己也是不能看的。好像這是組織原則。

入團宣誓的那一天正好是1979年的最後一天下午。地點設在學校的一間大教室里。團旗遮住了大半個黑板。一共約有30人到場宣誓。校團總支書記當時是個子不高的吳老師,她親自當領誓人。宣誓完後她還特別強調了幾次大家要記住今天這個光榮的入團日子,以後大家經常要填寫表格的。要我們記住入團日期寫成「1980年元月1日」。

……

酒桌上,大家邊聊邊喝,並相互敬酒。梅總因為要開車,只能以茶代酒。他感嘆道:「回憶下酒、越喝越有!」也許梅總的總結一語雙關,大家都非常贊同,由於這句總結語言短小精悍且又押韻、朗朗上口,表達了大家的共同的心聲,並將成為今後同學們再聚會的「口頭禪」,於是被贏得大家的一致稱讚!晚宴自始至終洋溢在歡快的氣氛當中。大家還仿佛置身於翩翩少年時。

時光荏苒,似水流年。誰都年輕過,誰又不希望永遠年輕?

然而一晃幾十年歲月過去,我們雖然芳華不在,轉身再無那少年,但感覺風采依存。

相聚的時間是短暫的,但同學情和青春永駐。[1]

作者簡介

潘剛華,男,1965年3月出生。中學數學高級教師,中國職教學會高級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