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輕如鴻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原圖鏈接輕如鴻毛

輕如鴻毛,漢語成語,【拼音】:qīng rú hóng máo,鴻毛:大雁的毛。比大雁的毛還要輕。比喻非常輕微或毫無價值。[1]


出處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趣異也。」

示例】: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六回:「梅伯死~,有何惜哉? 」

典故 

司馬遷,字子長,漢夏陽人。父親司馬談是漢武帝的太史令,他自幼受父親影響,十歲便開始閱讀古文經典,從二十歲起,司馬遷漫遊全國,擴展了胸襟和視界,為日後的寫作積累了歷史知識和生活經驗。司馬談去世後三年,司馬遷繼承父志,擔任太史令,有機會博覽皇家圖書典籍。經過四、五年的準備,四十二那年,他正式寫作《史記》。正當司馬遷專心著述之際,巨大的災難降臨到他的頭上。

公元前99年,漢將李陵領兵五千抗擊匈奴,不料被八萬匈奴騎兵包圍,在殺傷敵軍一萬多人之後,糧盡援絕,被俘投降,朝廷震驚,司馬遷認為李陵有功於漢,投降出於一時無奈,必將尋找機會報答國家。正好漢武帝問他對此事的看法,他就把自己的想法說了。漢武帝一聽大怒,以為這是為李陵辯護,還有諷刺國舅李廣利率領大軍正面拒敵而怯懦無功的意味。司馬遷因此獲罪,翌年被處腐刑,受到極大的摧殘和侮辱。司馬遷想到了死。人總是要死的,有的人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人比鴻毛還輕。想到著述還沒完成,不應輕於一死,他終於從周文王被拘禁而寫《周易》,孔子一生困頓不得志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賦《離騷》,左丘失明而有《國語》傳世等先賢的遭遇中看到自己的出路。出獄後,司馬遷忍辱負重,發憤着書,經過多年努力,終於完成了歷史巨著《史記》,成為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和文學家。《史記》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資料 

  1. 輕如鴻毛 國學大師
  2. 輕如鴻毛成語故事 語文迷 2019-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