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達爾富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Darfur

中文名 : 達爾富爾

達爾富爾(Darfur)地區位於蘇丹共和國西部,與乍得接壤,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五分之一。這裡地勢較高,降雨量多,自然條件僅次於蘇丹南部和尼羅河沿岸,蘊藏的石油等自然資源也有待開發。約有80個部族生活在達爾富爾地區,錯綜複雜的民族和種族矛盾導致這一地區的暴力衝突持續不斷,遊牧的阿拉伯人與農業定居的黑人居民經常發生武裝衝突。[1]

歷史沿革

公元4世紀上半葉,蘇丹古國麥羅埃古國敗亡。據推斷,它的統治集團帶着大批追隨者西遷,在達爾富爾和科爾凡多一帶留下了印跡。公元9世紀至12世紀,那裡就曾建立過基督教小王國。

13世紀中葉起,穆斯林開始征服該地區。14世紀,阿拉伯人遊牧部落、穆斯林商人和在埃及政治鬥爭中的失利者占領尼羅河以西至達爾富爾北部的遊牧地帶,飼養駱駝和羊,後來的移民集群更越過這一地區,到達南達爾富爾。這些移民與當地居民融合,成為非洲化和蘇丹化的阿拉伯人。達爾富爾地區開始伊斯蘭化。15世紀達爾富爾地區出現了富爾伊斯蘭王國。16世紀末,蘇利曼·索隆在此地建立了伊斯蘭蘇丹王國。大約在17世紀中葉,居住在傑貝馬拉地區的富爾人孔賈拉部落的凱拉氏族創建了達爾富爾素丹國,由於傑貝馬拉地區的地理位置優越,凱拉人王朝的素丹們控制了四周平原地區的遊牧諸侯,這個國家除了接受來自北非穆斯林世界的影響外,還接受了西蘇丹地區穆斯林社會的影響,許多從西蘇丹地區赴麥加朝聖的穆斯林途經達爾富爾,給當地的政治、文化發展以積極推動,同時也給這裡漫長的伊斯蘭化歷程打下了這樣的印記:達爾富爾穆斯林社會具有更濃厚的非洲色彩,而且保留了相當多的非伊斯蘭成分,甚至其王室也不例外。達爾富爾素丹國是封建國家,從中央到地方有一套嚴密的統治機構。全國居民都要向國庫繳納實物稅。以《古蘭經》教義為基礎的成文法代替了習慣法。國內還存在奴隸制殘餘。從南方赤道地區運來的奴隸不僅被迫耕種土地和放牧牲畜,還編入素丹軍隊。

起初,凱拉王朝企圖向西擴張,在經歷了一系列不成功的征伐後,他們決定調頭向東,從素丹穆罕穆德素拉布(1756-1787年在位)開始,達爾富爾素丹國重點東向經略。從此開始了對科爾多凡素丹國的長期征伐。阿布德拉赫曼時期,正式定都於法希爾。18世紀中後期,達爾富爾素丹國征服了科爾多凡素丹國,勢力到達現在蘇丹國中部地區。1874年10月,奧斯曼埃及命令祖貝爾從南部、阿尤布帕夏從西部圍攻達爾富爾,在馬拉瓦希殺死其素丹伊卜拉欣, 11月2日 占領法席爾。奧斯曼埃及占領達爾富爾後,對該地區進行殘酷統治。一是建立常駐軍共4863人,蘇丹人民稍有反抗,即遭殘酷鎮壓;二是大肆掠奪奴隸。他們和達爾富爾素丹訂立奴隸專賣協定,每年從達爾富爾輸往埃及的奴隸多至6000人。三是強行徵收苛捐雜稅。由於奧斯曼埃及的殘酷統治,1877年,達爾富爾人民在拉希德領導下發動抗稅起義。1881年蘇丹爆發馬赫迪起義,起義軍不斷打敗侵略軍,在此情況下,1883年12月,達爾富爾總督斯拉廷投降,1884年1月15日,馬赫迪大軍進駐法希爾。1899年,英國和埃及的聯軍擊潰蘇丹軍隊的抵抗,控制了蘇丹,達爾富爾地區正式併入蘇丹版圖。英埃共管蘇丹地區時期,在法律上允許達爾富爾地區的自治。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達爾富爾的統治者阿里迪納爾向英殖民軍宣戰,1916年遭到鎮壓,迪納爾被殺。1917年達爾富爾自治地位被取消,正式歸入英國統治下的蘇丹。由於英國殖民者採用 "分而治之"的手段長期挑唆,阿拉伯人、黑人和富爾人之間的矛盾尖銳,達爾富爾地區部族間的武裝衝突不斷,致使該地區的許多地方一直處於無政府的混亂狀態。1994年,喀土穆政府把該地區一分為三,由北向南依次為北達爾富爾省、西達爾富爾省和南達爾富爾省。該地區歷史上曾發生過四次嚴重的旱災和饑荒,第一次是1910年-1914年,第二次是1948年-1950年,第三次是1970年-1974年,第四次是1979年-1984年。

達爾富爾是1650年出現在傑貝爾馬拉赫高原地區的一個由蘇丹統治的領土,歷經風雨直至1917年落入英國之手並歸入蘇丹版圖。 居住在達爾富爾的部落群有不同的分類方法,但部落群之間的區分並不明顯,衝突爆發後卻趨於尖銳化。不過,個人對誰效忠仍取決於部落的從屬關係。有着數百年歷史的部落結構,雖然在尼邁里統治時期由於地方政府的組建而削弱,但仍在達爾富爾發揮作用。有些部落幾乎清一色是定居的農民,主要依靠在7月至9月雨季期間和雨季之後種植莊稼為生。有些定居的部落中還包括牧民。在農民當中,有富爾、巴爾尼、塔馬、傑貝爾、阿蘭加和馬薩利特等部落。在基本定居的牧民當中,一個主要部落群是南里澤伊加特,以及扎格哈瓦人。此外,達爾富爾還有一些牧養牛隻和駱駝的傳統的遊牧和半遊牧部落,其中包括塔艾沙、哈巴尼亞貝尼赫爾巴莫哈米德等。應當指出的是,達爾富爾的所有部落都信奉同一宗教(伊斯蘭教),有些部落確實擁有自己的語言,但阿拉伯語是通用的。

土地

長期以來,土地一直是達爾富爾政治的中心問題。達爾富爾的土地傳統上歸集體所有。土地按傳統劃分為家園("達爾"是家園之意),實際上是各個部落可根據歷史稱為領地的地方,這對民眾的自我認識而言是至關重要的。現行將土地劃歸各個部落所有的傳統形成於二十世紀初期,當時達爾富爾的末代蘇丹阿里·迪納爾頒布這一划分辦法,得到了所有部落的普遍接受。這種傳統的土地劃分辦法在地理上並無明確界限,但大體上可以看到一些趨勢。例如,在西達爾富爾北部和北達爾富爾西部的一些地區,扎格哈瓦部落占絕大多數,該地區也稱為"達爾扎格哈瓦"(扎格哈瓦家園)。在西達爾富爾州府埃爾傑奈納的周圍和南部,馬薩利特部落也有自己的家園。達爾富爾的意思是富爾家園,但該部落的家園實際上位於達爾富爾區中部傑貝爾馬拉一帶,從達爾富爾三個州的交界之處向三個州的腹地延伸。里澤伊加特部落主要位於南達爾富爾南部。有些部落,包括絕大多數遊牧部落,並沒有屬於自己的土地,傳統上在屬於其他部落的土地上穿行。雖然這種將土地劃分為不同部落家園的做法已實行許多年,但部落之間的大量通婚和社會經濟聯繫已使部落和家園的明確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和粗糙。不過,民眾自我認識為部落成員以及與部落結構相聯繫的社會網絡,仍然是達爾富爾人口分析方面的一個最重要特徵。

歷史

從歷史上看,土地歸部落成員集體所有,其使用由部落首領決定。部落首領在分配土地給部落成員居住、放牧、耕種或其他用途方面擁有很大的權力。但在1970年代,土地法作了修改,個人擁有土地成為可能。雖然土地現已劃歸各州所有,但擁有土地一年以上的人可以提出法定所有權的主張。沒有土地的人想要獲得土地,就更要表現出對政府的忠誠。

生態人口

近些年來,生態和人口的變化對部落之間的關係產生了影響。達爾富爾作為大撒哈拉區域的一部分,雖然擁有一些農業用地,特別是在傑貝爾馬拉高原一帶,但大部分地區仍然是貧瘠的沙漠。乾旱與荒漠化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帶來衝擊,對稀有資源的爭奪愈演愈烈。農民和牧民之間的關係尤其緊張。如同下文所述,尋找牧場和水源的牧民常常侵入農民的田地和果園,導致流血衝突。部落之間為便於牲畜活動而商定的走廊通道,多年以來從未得到尊重。隨着肥沃土地越來越少,定居民眾也逐漸失去對季節性訪客的容忍。

乾旱和荒漠化不僅對達爾富爾,而且對整個撒哈拉區域都產生了影響,導致乍得、阿拉伯利比亞民眾國和其他國家的遊牧群越來越多地遷移到較為肥沃的達爾富爾地區。普遍認為,這些移民最初被達爾富爾的土著群體吸納,但隨着人潮蜂擁而至,加上乾旱期間生活條件變差,新來者和當地人之間發生衝突,關係緊張。

需要強調的是,與南蘇丹不同,達爾富爾地區幾乎所有的居民都是穆斯林,不論是非洲黑人還是阿拉伯人,他們多信仰伊斯蘭教,而且分屬於不同的部族,彼此之間相互通婚,血統和身份不斷發生着變化。在70年代旱災發生之前,達爾富爾地區內的各部族基本都能和平共處,並沒有相互對立。達爾富爾是在資源爭奪和暴力衝突中才逐漸形成了阿拉伯人與黑人的分野,遂形成了兩派的對立。但宗教信仰的分野是不明顯的,沒有資料表明:非洲黑人就一定信仰原是拜物教或基督教,而不是信仰伊斯蘭教。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