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過伊僕射舊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過伊僕射舊宅》

作品名稱: 《過伊僕射舊宅》

創作年代: 晚唐

文學體裁:詩

作者:李商隱

《過伊僕射舊宅》是唐代李商隱創作的一首詩。[1]

這首詩首聯即寫伊慎的一身,暗隱李德裕的一生,深為其惋;頷聯具寫舊邸的荒廢;頸聯繼續以庭院的荒涼;尾聯更進一層表現詩人追隨賢人遺蹤緬懷之情。此詩借景寓意,詩中擬人手法的運用,寫出了無限深情。

詩詞正文

詞句注釋

1.伊僕射:即伊慎。《新唐書·伊慎傳》:伊慎,兗州人。曾先後參與討哥舒晃、梁崇義、李希烈、吳少誠,封南兗郡王,拜安黃節度使。憲宗即位,遷尚書右僕射。元和六年卒。其舊宅在朱雀門街之東光福坊。

2.朱邸:指伊慎在京師的華美府邸。

3.逝波窮:喻去世。

4.敗荷:衰敗的荷花。

5.瀧(lóng)江:泛指江水,與下句"楚宮"相應。

白話譯文

朝廷給予伊慎高官厚祿,謝其力戰之功,可是盛筵好景轉即逝,伊慎已經謝世。

如今伊慎舊宅荒廢殆盡,樓閣廨檐巳破損,巢傾燕飛,賓客奴僕皆已星散。

宅旁殘菊尚留很少的露水,如同欲干之淚,枯荷的余香因風傳送,也隱約可聞。

何堪更遠涉瀧江至荊楚舊地,獨立寒流之畔而吊楚宮。

整體賞析

這是詩人路過伊慎舊居而寫的一首憑弔歷史人物的詠懷詩。此詩從表面上看,是作者過伊慎舊宅而引起對這位故將軍的懷念,實際是借伊慎致慨李德裕。張采田最早持此觀點。因為從詩的旨意看,無論是對伊慎還是對李德裕,都是表現詩人對為國立功的人物的崇贊和抒發其憂國傷時的情懷。

此詩首聯即充溢無盡的感慨,慨嘆在這座紅樓中慶功宴似乎依稀可見,但席散人空只留下無窮無盡的嘆息,正是流年似水,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頷聯具寫舊邸的荒廢。看得見只是瓦塌檐斷,滿屋塵灰,再也聽不到鳥語人喧,一片寥落淒涼,不能不激起人滿懷惆悵,無限傷感。頸聯繼續以庭院的荒涼。以擬人的寫法,借殘菊傾吐無限深情。殘菊有情,眼淚快要哭干,但猶有清香隨風飄散,這也是借景寓意,讚頌賢德之人菊澤仍然余香不斷,永遠讓人感念。結聯是更進一層表現詩人追隨賢人遺蹤緬懷之情。詩人希望還要度過邊遠的瀧江到伊慎曾立戰功的地方去憑弔,也即是表示要去李德裕貶死地崖州去憑弔的意思,贊仰緬懷之深情溢於言表。李商隱對卓具豐功偉業的人物始終尊崇嚮往,對他們的不幸充滿激憤和同情。這種對理想人物的緬懷讚頌正是他對現實政治憂心關注的反映,是他憂國憂傷時的情懷的深切表現。

簡介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晚唐著名詩人,字義山,號玉溪(谿)生,又號樊南生,原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祖輩遷滎陽(今河南滎陽市)。 [2]

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李商隱登進士第,曾任秘書省校書郎、弘農尉等職。因捲入「牛李黨爭」的政治旋渦而備受排擠,一生困頓不得志。

唐宣宗大中末年(約858年),李商隱在鄭縣病故,死後葬於祖籍懷州雍店(今沁陽山王莊鎮)之東原的清化北山下。 李商隱是晚唐乃至整個唐代,為數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3] 合稱為「溫李」。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4]

視頻

李商隱的無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