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送丘為落第歸江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送丘為落第歸江東》
唐代大詩人王維的作品

《送丘為落第歸江東》是唐代詩人王維創作的一首五律。

這首詩當作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或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王維與丘為興味相投,交誼頗深,曾與他有詩唱和。作此詩時王維正在京城做官,對丘為落第表示同情和惋惜,並對自己雖為京官,但無力幫助丘為深表歉意。

這是一首送友人丘為落第返鄉的詩,作於唐開元(唐玄宗年號)後期。此詩借送別題材,着重抒發了對友人落第的同情和對人才的愛惜以及由此引出的對黑暗政治的激憤之情。全詩從離別寫到歸程,由近及遠;詩情則由哀憐轉為羞憤,由淺入深。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送丘為落第歸江東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作者;王維

創作年代;唐

作品原文

《送丘為落第歸江東》[1]

憐君不得意,況復柳條春。為客黃金盡,還家白髮新。

五湖三畝宅,萬里一歸人。知禰不能薦,羞為獻納臣。

白話譯文

嘆息你又一次不能遂意,何況在這柳條新綠的初春。

客游京城黃金全部用盡,回家時只落得白髮添新。

太湖邊只有你三畝的田宅,遙遙萬里外淒涼涼一個婦人。

深知你禰衡卻沒能推薦,慚愧我空作一名獻納之臣。

詞句注釋

⑴丘為:嘉興人,屢試不第,歸山讀書數年,天寶初中進士,官至太子右庶子,九十六歲卒。落第:考試落榜。江東:長江以東的地方,指吳越一帶,丘為家在嘉興,屬越地。

⑵不得意:不如意;不得志;不稱心。《公羊傳·莊公六年》:"得意致會,不得意致伐。"此指科舉落第。

⑶況復:何況,況且。《陳書·江總傳》:"況復才未半古,屍素若茲。"

⑷為客:作客他鄉。黃金盡:用蘇秦典故。《戰國策·秦策》載,蘇秦遊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敝,黃金百斤盡"。這裡指盤纏花光。

⑸還家:回家。唐韓愈《送進士劉師服東歸》詩:"還家雖闕短,指日親晨飧。"

⑹五湖:這裡特指太湖,代指丘為的家鄉。三畝宅:《淮南子·原道訓》:"任一人之能,不足以治三畝之宅也。"後以"三畝宅"指棲身之地。宅:一作"地"。

⑺禰(mí):禰衡,東漢人,有才辯,與孔融友善,孔融曾上表推薦他。此處借指丘為。一作"爾"。

⑻為:一作"稱"。獻納臣:進獻忠言之臣,是詩人的自指,王維當時任右拾遺。獻納:把意見或人才獻給皇帝以備採納。

作品鑑賞

此詩的開頭由一"憐"字引出,"不得意"點明"落第"。"況復"二字遞進一層,丘為落第正值柳枝又綠的新春,傷心人對滿目春光不免倍覺傷神。"柳條青"三字並暗隱送別的場景,灞水岸邊,楊柳依依,送別之際,詩人對丘為的憐惜之情也格外強烈了。這一聯詩中既有丘為又有詩人自己,其後兩聯專寫丘為。第二聯用典。

當年蘇秦遊說秦王,連續上了十次書都未奏效,黃金百斤用盡(《戰國策·秦策》)。以蘇秦作比,描寫丘為隻身困於長安、盤資耗盡的窘況;返回時,由於憂愁的煎熬,兩鬢又新添了白髮。一"盡"、一"新",兩相映照,丘為的悽苦之狀與詩人的哀憐之情如在眼前。京都既難以安頓,回家也是孤獨一人,生計窘迫。第三聯就是對丘為歸途形象的描繪:"五湖三畝宅,萬里一歸人。"這兩句是此詩名句,寫丘為孤獨一人長途返回,太湖畔唯有微薄的家產,生計窘迫。從字句間讀者仿佛看到一個步履沉重、心情懊喪的人,低頭走向自己的家園,令人產生憐憫的共鳴。

此聯句與句對仗,同時又句中自對:"五湖"對"三畝宅","萬里"對"一歸人"。結尾一聯:"知禰不能薦,羞為獻納臣。"這裡以禰衡借指丘為。《後漢書·文苑傳》說禰衡恃才傲物,唯善魯國孔融及弘農楊修,融亦深愛其才,"上疏薦之"。唐代武后垂拱二年,設理匭使,以御史中丞與侍御史一人充任,玄宗時改稱獻納使。王維曾任右拾遺、殿中侍御使等官職,因此自稱"獻納臣"。詩人認為自己明知丘為有才華而不能將他推薦給朝廷,自愧不如孔融,同時於"羞"中寓憤,對於賢才遭棄的黑暗政治表示了憤慨。情緒由怏怏惜別轉到深深的內疚,以至於牢騷不平,激昂慷慨。

王維與丘為雖是同輩詩友,但年齡稍長,故詩中語氣較為老成。結尾處反用孔融與禰衡的典故,雖是從識賢、薦賢的角度引出,但"知"字與篇首的"憐"字,還是表現了一種長者所特有的口吻。詩寫送別,抒發的卻不是一般的離情別緒,其着重抒發的是對人才的愛惜以及由此引出的對黑暗政治的激憤。全詩從離別寫到歸程,由近及遠;詩情則由哀憐轉為羞憤,由淺入深。

名家點評

《唐詩鏡》:稍近銷削,開中唐之漸。

王孟詩評》:顧云:起緩語妙。

唐詩歸》:鍾云:似劉長卿句("萬里"句下)。又云:此二語出先達口,則為自責;出貧士口,則為尤人。易地則失之矣(末聯下)。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陳繼儒曰:完氣足,即盛唐亦不多得。徐充曰:八句皆佳。魏慶之曰:五六連珠句法。

《唐詩矩》:尾聯轉換格。三憐其困,四憐其老,五憐其窮,六憐其賤,如此寫不得意,盡情盡狀。則凡在相知不能效吹噓之力者,對之自當抱愧,故結處不能再作他語,惟有痛自引咎而已。

作者簡介

王維[2](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唐朝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開元十九年(731年),王維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後,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王維早年有過積極的政治抱負,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業,後值政局變化無常而逐漸消沉下來,吃齋念佛。四十多歲的時候,他特地在長安東南的藍田縣輞川營造了別墅和在終南山上,過着半官半隱的生活。《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這首詩是他隱居生活中的一個篇章,主要內容是「言志」,寫詩人遠離塵俗,繼續隱居的願望。詩中寫景並不刻意鋪陳,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來,而淡遠之境自見,大有淵明遺風。

王維具有多種才藝,不同藝術相互滲透對其詩歌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以畫入詩,使其山水詩形成了富有詩情畫意的基本特徵。

王詩語言含蓄,清新明快,句式、節奏富於變化,音韻響亮、和諧,具有音樂美。總之,王維的山水詩無論從詩的題材內容,還是詩歌的藝術丰采上都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3]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維是人才」之說,後人亦稱王維為詩佛,此稱謂不僅是言王維詩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維的宗教傾向,更表達了後人對王維在唐朝詩壇崇高地位的肯定。王維不僅是公認的詩佛,也是文人畫的南山之宗(錢鍾書稱他為「盛唐畫壇第一把交椅」),並且精通音律,善書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

視頻

王維創作風格

王維:佛教的人生 人生的佛教

參考資料

  1. 《送丘為落第歸江東》 詩詞古文網;
  2. 王維簡介 詩詞古文網;
  3. 王維詩人的簡介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0-02-21 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