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送白利從金吾董將軍西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送白利從金吾董將軍西征》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送白利從金吾董將軍西征》是詩人李白的五言律詩,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76卷第21首。

白利,生平不詳。董將軍,名字無考。金吾將軍是京城衛戍部隊的將領,按《新唐書·百官志》所載,左右金吾衛各設上將軍一人,大將軍一人,將軍二人。題下原注「長安」。此詩當是李白天寶初年在長安所作。

此詩前兩句描繪出一幅西羌叛亂招引大唐國征討、白利將軍奔赴戰場助軍威的景致。第三四句以劍、弓顯示白利將軍武藝高強、萬夫不擋之勇。末四句寫詩人對未來戰場情景的描寫和傷感離別的情景。此詩寫得言簡意賅又不失筆調豪放,迴腸盪氣又不失痛快淋漓,詩句中富有着強烈的感情色彩,蘊含祝頌友人之意,亦有李白理想抱負的烘托,給人一種新鮮的意趣。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送白利從金吾董將軍西征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作者;李白

創作年代;盛唐

作品原文

《送白利從金吾董將軍西征》[1]

西羌延國討,白起佐軍威。劍決浮雲氣,弓彎明月輝。

馬行邊草綠,旌卷曙霜飛。抗手凜相顧,寒風生鐵衣。

白話譯文

吐蕃將要受到我大唐帝國的征討,您這白起將軍的後代也為助軍威奔赴戰場。

舉起倚天長劍斬斷浮在敵人陣地上的妖氛,拉滿明月之弓,箭鏃閃看凜烈的光芒。

戰馬馳騁在邊塞的原野上,旌旗在霜晨中飄揚。

當將士們招手相看時,鎧甲上已是結滿了厚目的寒霜。

詞句注釋

西羌:漢朝人對羌人的泛稱,唐朝又概指吐蕃為西羌,原因正像《舊唐書·吐蕃列傳》所說:「吐蕃,在長安之西八千里,本漢西羌之地也。」

延:請,此意為招引。

國:唐王朝。

白起:戰國秦之名將,曾為秦始皇攻占六國統一天下立下戰功。《史記》記載他善用兵,聲震天下。這裡借指白利。

劍決浮雲氣:《莊子·雜篇·說劍》:「天子之劍……上決浮雲,下絕地紀,此劍一用,匡諸侯,天下服矣。」決:斷。

抗手:舉手拜別。

凜:凜然,敬畏之貌。

鐵衣:鎧甲。

作品鑑賞

「西羌延國討,白起佐軍威」這兩句運用鋪敘的手法,描繪出一幅西羌叛亂招引大唐國征討、白利將軍奔赴戰場助軍威的景致。詩人通過交代事件發生的背景和形勢,烘托氣氛,點明題旨,升華主題,富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劍決浮雲氣,弓彎明月輝」這兩句以劍、弓顯示白利威武的氣勢:揮動寶劍,使空中雲氣為之消散,彎弓如滿月,似與天上的明月相映增輝。詩中「劍決」「弓彎」富有烘雲托月之意,字裡間處處充溢着豪氣四溢、志興翻飛的氣度。側面誇讚白起將軍後代的白利將軍武藝高強、萬夫不擋之勇。

「馬行邊草綠,旌卷曙霜飛」這兩句是詩人對未來戰場情景的描寫:戰馬在邊塞中馳騁、旌旗在寒霜中飛卷。詩人雖然沒有把殺敵的情況加以敘述,但那種飄逸豪放的氣度、揚眉劍出鞘的神情、鮮明生動的形象,都洋溢着李白的浪漫風采,寄託了李白的沉闊情懷。

「抗手凜相顧,寒風生鐵衣」描繪一幅將士們舉手凜然拜別、寒霜照鐵衣的離別圖景。詩人將餞行離別和抒懷融為一體,情意深長而又志氣干雲。如果說傷別訴情詩是李白熱愛人民的必然,那麼餞行述懷詩則是李白兼濟天下、富安萬民理想之結果。

作者簡介

李白[2](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出生。字太白。其生地尚無確說。但一般認為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後避玄宗諱改為昌明)為其故鄉。其家世、家族皆不詳。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據《舊唐書》記載,李白之父李客為任城尉。

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3]

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4]

視頻

唐代詩人李白、杜甫、高適、王維的「三觀」竟有那麼大差別

古代最「狂」詩人,把名字寫在自己詩詞中,至今都無人敢做這一點'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