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送顧八分文學適洪吉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送顧八分文學適洪吉州》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

《送顧八分文學適洪吉州》唐代詩人杜甫所作詩詞之一。

杜甫,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1]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送顧八分文學適洪吉州》

創作年代;唐代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

《送顧八分文學適洪吉州》[2]

中郎石經後,八分蓋憔悴。顧侯運爐錘,筆力破餘地。

昔在開元中,韓蔡同贔屓。玄宗妙其書,是以數子至。

御札早流傳,揄揚非造次。三人併入直,恩澤各不二。

顧於韓蔡內,辨眼工小字。分日示諸王,鈎深法更秘。

文學與我游,蕭疏外聲利。追隨二十載,浩蕩長安醉。

高歌卿相宅,文翰飛省寺。視我揚馬間,白首不相棄。

驊騮入窮巷,必脫黃金轡。一論朋友難,遲暮敢失墜。

古來事反覆,相見橫涕泗。向者玉珂人,誰是青雲器。

才盡傷形體,病渴污官位。故舊獨依然,時危話顛躓。

我甘多病老,子負憂世志。胡為困衣食,顏色少稱遂。

遠作辛苦行,順從眾多意。舟楫無根蒂,蛟鼉好為祟。

況兼水賊繁,特戒風飆駛。崩騰戎馬際,往往殺長吏。

子干東諸侯,勸勉防縱恣。邦以民為本,魚飢費香餌。

請哀瘡痍深,告訴皇華使。使臣精所擇,進德知歷試。

惻隱誅求情,固應賢愚異。列士惡苟得,俊傑思自致。

贈子猛虎行,出郊載酸鼻。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3]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之杜甫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4]

唐代詩人杜甫是古代又一出名的窮爸爸。父親和祖父均為朝廷命官的杜甫,也曾想走仕途,然而他官運不濟,一直到44歲時才混了個「右衛率府兵曹參軍」的小官。不想當年又生「安史之亂」,「穀食踴貴」。《舊唐書·杜甫傳》記載,避亂回家的杜甫「自負薪采梠,兒女餓殍者數人」。最讓杜甫傷心的是,因為窮,小兒子被餓死了。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中,杜甫悲憤地寫道:「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饑渴。入門聞號啕,幼子餓已卒。」杜甫最喜歡小名叫「驥子」的兒子杜宗武,曾誇讚「驥子好男兒」,並把杜家的全部希望寄托在杜宗武身上。在兒子過生日那天,特作《宗武生日》詩:「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熟精《文選》理,休覓彩衣輕。」[5]

視頻

詩聖杜甫的故事

100秒看完杜甫的一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