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通關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通關鎮位於縣境西部,1958年從普洱縣劃入墨江縣。地處東經101。14』-l0l。33』、北緯23。05』-23。23』,海拔在675~1973米之間,面積551.4平方千米。1966年墨江縣調整行政區劃,將景星區的安民、榮平、民興、回龍、曼博丙蚌、牛庫大隊劃入通關公社。1984年改稱通關區,同時將民興、回龍、丙蚌3個大隊劃歸新成立的忠愛橋區,1988年改稱通關鎮,系漢族哈尼族、彝族等雜居。[1]

中文名稱: 通關鎮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雲南省普洱市墨江縣

電話區號: 0879

郵政區碼: 654808

面 積: 551.4平方千米

人 口: 24459人(2017年)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車牌代碼: 雲J

主要產業: 工業/農業

鄉鎮概況

全鎮農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麥和苦蕎為主。2008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達3909萬元,糧食總產量為1019萬公斤,人均有糧371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964元。

通關小集鎮於1999年9月分遠、近兩期啟動,集鎮總占地180畝,其中:可建房用地66.35畝,公路連接線用地30畝,高管生活區用地30畝,路網用地33.65畝,棄土場用地20畝。集鎮建設規劃總投資2500萬元,一期工程已實現投資2086.03萬元(其中:上級扶持112萬元,其餘自籌)。集鎮建設方式:「以地招商、以商建鎮」為指導思想,通過招投標方式由政府投資建設,按照「1:1」以地換路的方法,採取招商引資的方式修建,路網的人行地磚、燈光、綠化均由商家建設;土地流轉,農貿市場、大牲畜交易市場、小商品批發市場採取招商引資的方法,按照「誰投資誰受益,你發財我發展」的「雙贏」原則,進行投資開發。

大部分單位已搬入集鎮,另外,總投資900多萬元的通關鎮國債易地搬遷工程已竣工,安置292戶,1340人。搬遷戶中有崖羊山、四南江水電站搬遷戶46戶,其餘的為本鎮及鄰邊鄉鎮搬遷。投入資金8000多萬元年產8萬立方米的中密度纖維板廠,已投入使用;投資15億元的50萬千伏變電站已基本完成;茶馬古道中科山標誌園開發正在實施階段,面山綠化及相關工作正在緊張進行。

基礎設施

通關鎮計劃生育服務所始建於一九九O年十月,建所初期,一、缺人員;二、缺醫療設施,僅有一個醫務人員及50000.00元的活動資金和一間85平方米的磚木結構民房,沒有任何醫療設備,但是面對重重困難,沒有退縮,迎難而上,隨着計劃生育工作的日愈深入發展,人民群眾對計劃生育服務的需要日近迫切,在這中情況下,省、地、縣和各級業務主管部門的幫助下及歷屆黨委、政府領導高度重視下通過十六年的艱苦努力,一步一個腳印,從無到有,逐步發展壯大。服務所現已有專業技術人員4人,其中兩名執業醫師,兩名執業助理醫師,4人都持有「七術「合格證,業務用房及職工住房719.75平方米 ,占地面積350平方米,現已有藥品周轉金18萬餘元,固定資產已達65萬餘元;醫療設備、醫療條件都有了很大改觀,服務範圍不斷擴大,服務質量逐年提高。開設了生殖健康優質服務諮詢室、手術室、人流室、緩衝室、更育室、臨產室、B超室、觀察室、監護室、急救室、注射室、藥房、庫房、財務室、會議室(宣傳室、培訓室)各一間,接待室二間,共設17個床位,康復室四間,共設30個床位。擁有醫療設備:東芝B超1台、華西B超1台、查孕查環儀1台、波母治療機1台、外科乙種手術包1個、男女結紮包5個、人流放環取環包15套、引產包6個、皮埋包5個、電動吸引器1個、腳踏吸引器2個、四孔無影燈1個、紫外線消毒燈2個、簡易手術床3張、醫用氧氣瓶2個、手術反光燈2個、高壓消毒鍋1個等必要的醫療設備;宣傳用品有電視機1台、放像機1台、宣傳專欄6塊、訂有多種宣傳刊物;另外,為了更好的搞好生殖健康優質服務,還新購了多功能綜合手術床1張,手術推車1輛,照相機1台,為開展生殖健康優質服務和宣傳教育奠定的堅實基礎。從九六年共做各種節育手術1.7萬餘例,診治一般的常見病、多發病16萬餘人次,為通關鎮的人口計劃生育工作邁進了一個新台階。業務收入逐年增加,據統計,一九九O年業務收入為50000.00元,至二OO六年業務收入增加至27.40萬元。計劃生育率從建所時的60%提高到了96.36%,綜合節育率從建所時的62%提高到87.03%,長效節育率由建所時是51%提高到84.92%,連續實現十三年無多胎。

交通

通關鎮人民政府駐地通關街,地處交通要道,為內地進入思普地區的咽喉要地。清代時曾設汛駐兵把守,昆洛公路和團田至文武等縣鄉公路由此通過,距縣城70千米。

經濟

鎮黨委、政府立足本鎮的資源優勢發展產業,不斷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農村產業結構,走農村經濟產業化道路。初步培植了林業、橡膠、畜牧業、茶葉、烤煙等產業,構成了阿墨江、把邊江兩岸以冬季農業開發和咖啡、橡膠為主,山區以林業為主,半山區以茶業和烤煙為主的產業布局體系。全鎮新植橡膠面積達2000畝,茶葉種植14787畝,烤煙種植8000餘畝。烤煙和茶葉產業已成為通關鎮的兩大支柱產業。農村產業化的發展使群眾的收入不斷增加,生產生活條件不斷得到完善,推動了全鎮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

為貫徹落實中央、省、縣有關培養新型農民的政策和要求,切實加強農民科技培訓工作,提高農民務農技能,培養新型農民,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根據這一要求,2007年由通關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組織大寨村申報的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項目。

大寨村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採取集中培訓、現場指導和技術服務相結合的方法,一是培訓時間及次數主要是在6月初至10月底之間,共培訓15次包抱集中和現場等。二是培訓內容主要是以村主導產業制種技術為主,雜交玉米、雜交水稻高產栽培技術、水稻病蟲害防治、再生稻及稻飛虱防治技術系統等多種技術的培訓。現場指導由培訓教師李發春、黃雲甲同志在田間地頭對農民進行面對面,手把手的技術指導。三是培訓對象主要是從事農業生產的專業農民為學員,共50名學員,登記註冊開展系統培訓,使學員學到技術和知識。

通過半年來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的實施,取得兩個效果。一是提高了農民科技素質。通過制種技術、再生稻栽培技術及稻飛虱防治技術理論學習和現場操作演練,進一步提高農民的科學種田水平,提高了新型農民的科技素質。二是通過新型的技術培訓,促進了制種產業的發展和效益的增加。大寨村三組2007年制種農戶45戶,制種面積134畝,總產量26934公斤,平均單產201公斤,每公斤4.5元計總產值達121203元,畝均產值904.5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