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通天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通天宮

 

 

 

明堂

同義詞 通天宮一般指明堂

明堂是紫微城的大朝正殿,號稱「萬象神宮」,是唐、武周神都洛陽的地標性建築,高達98米, [1] 占地12000平方米,是世界歷史上體量最大的木質建築,亦為中國建築的巔峰之作。

明堂,即「明政教之堂」,是古代帝王用於布政、祭祀的重要禮制建築。 [2] 唐、武周明堂始建於垂拱三年(687年),次年底建成,號萬象神宮,允許百姓入內參觀 695年被毀,次年重建號「通天宮」。

明堂共三層,底層方形象徵四季。中層十二邊形效法十二時辰,上為圓蓋,九龍捧之。上層二十四邊形,法二十四節氣。頂層置金鳳(後改作火珠,被譽為「國寶」),中有巨木十圍(周長15米),上下通貫。

明堂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十一五」期間重點保護的大遺址之一。其保護展示工程於2012年4月初步落成,高21.18米。2015年提升至33.52米,與「天堂」合稱「明堂天堂景區」,並於4月11日全面開放。

唐人劉允濟作賦贊曰:「粵自開闢,未有若斯之壯觀者矣!」「盛矣美矣,皇哉唐哉!」 [3] [6-7] 開元年間李白隨唐明皇至東都,作《明堂賦》贊曰:「穹崇明堂,倚天開兮」;「四門啟兮萬國來,考休徵兮進賢才。儼若皇居而作固,窮千年兮悠哉!」

地理環境

隋唐洛陽城按「天人合一」 理念設計,其宮城象徵天帝居所紫微宮而命名為紫微城, 南北軸線高大建築均冠一「天」 字, 整個軸線可謂一字天。尤其經過武則天對洛陽城的營建之後,改變了洛陽紫微城中軸線主殿為單層的傳統,使洛陽宮城殿宇的立體輪廓和風貌氣勢顯得更加輝煌壯麗。

明堂是紫微城正殿。紫微宮本為天上星宿三垣的中垣,位於北天中央位置,故稱中宮。紫微垣之內是天帝居住的地方,是天帝內院。隋煬帝營建洛陽時,仿照天上宮闕命名,故而隋唐洛陽城宮城名為「紫微城」。又因為天帝在紫微宮布政的宮殿叫明堂,即二十八星宿中的心宿。 所以到武周時期,武則天一改周禮明堂建在城南的傳統,將明堂建在了紫微城內,並且作為洛陽城的外朝正衙,呼應天上心宿星座,即「法紫微以居中,擬明堂而布政」。

天宮取名對應二十八星宿中的「心宿」

名稱考義

所謂明堂,即「明政教之堂」 ,是 「天子之廟」。用作朝會諸侯、發布政令、大享祭天,並配祀宗祖。

東漢·桓潭《新論·正經》:「王者造明堂、辟雍,所以承天行化也,天稱明,故命曰明堂」。

東漢·班固:「天子造明堂,所以通神靈,感天地,正四時,出教化,崇有德,重有道,顯有能,褒有行者也」。

「明堂」一詞最早見於文獻《逸周書》,出現頻率很高,最初為周公在洛邑始建,「明諸侯之尊卑」, [14] 表明在當時有實體的明堂建築存在。

但明堂最初的形制如何,卻不見準確記述。《考工記·匠人》記載的周代明堂是從夏代的「世室」,殷商的「重屋」發展起來的。 一般明堂都建於城南,即所謂「布政之宮,在國之陽」。

明堂雖古已有之,但各朝營建時的形制與規模不盡相同,沒有一個完全統一的式樣。

漢代以來,明堂祭祀已經成為國家重要的祭祀活動,有固定場所和專門禮儀。

西漢平帝以來,自都城南北郊形成之後,明堂成為都城空間重要的南郊禮制建築。

王莽把持朝政,在長安城南郊修建明堂。

東漢明堂為 「上圓下方八窗四闥,九室重隅十二堂」,曹魏、西晉修繕後繼續使用。

南北朝時期,明堂制度發生變化,北魏在大同就修建了明堂。南朝的宋、齊、梁、陳,以簡潔的「十二間殿」作為明堂,進行明堂大享及宗祀禮儀。

社科院楊鴻勛復原明堂及應天門

歷史沿革

建造背景

隋朝建國之初就計劃建造明堂,由宇文愷擔任方案的設計與規劃。

唐高祖李淵建國,因天下尚未平定,故未暇顧及明堂之事。

太宗朝天下平定,太宗議立明堂。明堂之制因諸儒意見不一,終被擱置。

唐高宗永徽年間,詔令詳議明堂制度,卻最終未來得及建造,高宗便駕崩了。 正式建設

楊鴻勛復原的明堂

武則天繼承高宗遺願,同時也視明堂為自己得天命的標誌和王朝國運的象徵,因此對造明堂之事極為重視。但其決斷議案的風格與高宗截然不同,不聽諸儒喋喋不休的爭議,而獨與北門學士議其規制,明堂方案被很快確定。 唐睿宗垂拱三年春(687年),武則天力排眾議,拆除紫微城之正殿乾元殿(即隋之乾陽殿),就其地創建明堂。

縱民參觀

垂拱四年(688年)十二月辛亥,明堂成,號「萬象神宮」,高二百九十四尺(88米),加上頂部金鳳(1丈)。 ,「鐵鳳入雲,金龍隱霧」,「去都百餘里外,遙望見之」,使得天下百姓雲集紫微城外,呼籲入內參觀。於是武則天宴賜君臣,大赦天下,順應民心,公開放任百姓入紫微城參觀萬象神宮, [4] 同時給參觀者賜予酒食,攬盡天下人心。公開放任百姓參觀皇宮正殿,在世界歷史上都極為罕見。吐蕃等世界各國聽說明堂建成,皆遣使來賀。

《大唐帝陵》中的明堂復原 大享明堂

這次修建的明堂貢奉李唐先祖,故為唐明堂。

垂拱五年(689年)正月,乙卯朔,朝廷大享(合祀先王的祭禮)於萬象神宮。太后武則天身穿袞服,頭戴冕旒,手持大圭,為初獻。唐睿宗李旦為亞獻,太子李憲為終獻。先祭拜昊天上帝,接着是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接着是五方上帝。武則天又御則天門,赦天下,改元永昌。丁巳(第三天),武則天御明堂,受朝賀。戊午(第四天),布政於明堂,頒九條以訓百官。己未(第五天),御明堂,饗群臣。

萬象神宮內部空間復原

載初元年(690年)十一月,庚辰朔,日南至。武則天享萬象神宮,赦天下。始用周正,改永昌元年十一月為載初元年正月,以十二月為臘月,夏正月為一月。以周、漢之後為二王后,舜、禹、成湯之後為三恪,周、隋之嗣同列國。 [19] 天授二年(691年)癸酉朔,武則天受尊號於萬象神宮,旗幟尚赤。甲戌,改置社稷於神都。乙酉,日南至,大享明堂,祀昊天上帝,百神從祀,武氏祖宗配享,唐三帝亦同配。

天授三年(692年)正月,戊辰朔,武則天享萬象神宮。冊立尉遲璥為于闐王。

長壽二年(693年)正月,武則天親享萬象神宮。之前,武則天自製《神宮大樂》,舞用九百人,從此舞於萬象神宮之庭。

延載元年(694年)正月,丙戌,武則天享萬象神宮。

焚毀重建 武則天證聖元年(公元695年),武則天稱帝後的第五年,武則天的面首薛懷義失寵後放火燒了明堂身邊的天堂。然而由於明堂離天堂過近(考古勘察知,兩者之間的夯土地基僅距16米),「證聖元年(695)正月丙申夜,天堂火災,延及明堂,至清晨,二堂具毀」。

明堂

武則天明堂

明堂·通天宮

明堂是帝國命運和皇權的象徵,明堂被毀這件事對武則天打擊很大,然而她並沒有灰心。公元695年三月,武則天又下詔造明堂、天堂。又鑄銅為九州鼎及十二神,皆高一丈,安置在各自的方位。

武則天天冊萬歲二年(公元696年)三月,新明堂落成。由於這次新修的明堂貢奉的是武氏族人,故為武周明堂,又號曰「通天宮」;其中的「太室」號為"端扆殿"。

公元697年,四月,朝廷鑄成九鼎,移置於通天宮。

豫州鼎高一丈八尺,能容納一千八百石;其餘各州鼎各高一丈四尺,能容納一千二百石;分別在鼎上鑄山川物產的圖象,共用銅五十六萬零七百餘斤。太后想用一千兩黃塗鼎,姚說:「九鼎是神器,可貴的是天質自然。而且我看它五色光芒相互輝映,不須靠金色才放光采。」太后聽從他的意見。九鼎自玄武門拽入,命令宰相、諸王率領南北衙禁衛軍十餘萬人及儀仗隊中的大牛、白象一同牽拽。

玄宗時期

開元年間,唐玄宗勵精圖治,國勢日隆,曾先後5次移居東都,在洛陽主政近11年,開創了繁盛一時的「開元盛世」。這時的大唐帝國依然是兩京並重,「三秦九洛,咸曰帝京」。東西兩京,攘外安內,交相輝映,他們共同撐起了大唐盛世的天空。

開元五年(717年)唐玄宗來到東都,將行大享之禮,太常官認為武則天所造明堂有違典制,於是玄宗更明堂為「乾元殿」, 每臨御宜依正殿禮。從此唐玄宗常以元日冬至於乾元殿受朝賀。季秋大享祀之禮,依舊於圓丘行事。 開元十年(722年)復題乾元殿為明堂,而不行享祀之禮。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前後,李白游東都親見東都明堂後作《明堂賦》以讚頌,並進獻玄宗。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玄宗前往長安。開元二十五年(737年) ,唐玄宗令將作大匠康紵素前往東都毀明堂。康紵素認為拆毀勞民,奏請拆除上層,比以前低95尺;又拆去柱心木,在平座上新建八角樓,樓上設有捧着火珠騰空而起的八條龍,改修下層為新殿。(一說為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 [1]

參考文獻

  1. [https://new.qq.com/omn/20180819/20180819A027AL.html   風水詳論明堂,2016-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