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通泉驛南去通泉縣十五里山水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通泉驛南去通泉縣十五里山水作》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

《通泉驛南去通泉縣十五里山水作》是中國唐代詩人杜甫作的一首五言古詩。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通泉驛南去通泉縣十五里山水作[1]

創作年代;唐代

作品出處;《杜工部集》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

《通泉驛南去通泉縣十五里山水作》

溪行衣自濕,亭午氣始散。

冬溫蚊蚋在,人遠鳧鴨亂。

登頓生曾陰,奇支出高岸。

驛樓衰柳側,縣郭輕煙畔。

一川何綺麗,盡目窮壯觀。

山色遠寂寞,江光夕滋漫。

傷時愧孔父,去國同王粲。

我生苦飄零,所歷有嗟嘆。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之杜甫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是現實主義詩人。[3]

視頻

BBC新推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詩聖杜甫

詩聖杜甫的故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