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遐方怨·憑繡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遐方怨·憑繡檻》

作品名稱: 《遐方怨·憑繡檻》

創作年代: 唐代

文學體裁:詩、詞

作者:溫庭筠

《遐方怨·憑繡檻》唐代詩人、詞人溫庭筠詩。 溫庭筠以女性為題材的詩詞有七十餘首,此詞即為其中之一。此詞是為閨中女子代言,意在表現女子對遠征之男子的思念。根據詞意,女子當居南方瀟湘之地,男子則遠戍北邊;時間在春天。[1]

詩詞正文

譯文

倚着雕花的窗欄,掀開錦繡的帳簾,看着瀟湘的群雁向北飛去,期盼的書信卻仍未到來,相思的人兒愁得腸斷。

不知出征的人何時才能歸來?海棠的花兒已在相思中凋謝了,霏霏的雨好似淚漣漣。

賞析

這首詞起二句一「憑」一「解」,連續兩個動詞,寫出女主人公有所思懷而心緒不寧。按照詞意,順序應為「解羅帷,憑繡檻」,這裡使用逆挽法,凸顯女子憑欄懷念、盼望征人的形象,並且「憑」「解」兩個動作,既揭示出女子內心的不安,也為後面描寫她的所見所感張本。接着二句,先寫思婦失落,再寫瀟湘雁飛,以春雁北飛反襯人情。「未得君書」為憑欄解帷之由。「斷腸」二字,一氣直下,也是憑欄時所見所感:瀟湘春雁,按時歸去,人不如鳥,歸期渺茫。「不知」句一問,把女子的企盼引向無法知曉的茫然,直接抒發其內心的愁苦。末二句又將詞意宕開,寫暮春時節,海棠花謝,細雨霏霏,構成淒楚迷濛的境界,以景結情,將女主人公無限遐思織入海棠花謝雨濛濛之中,將她傷春感懷、念遠思人的痛楚情緒表現得更加深沉含蓄。

此詞不僅勾勒出一幅思婦憑欄遠望的圖景,而且通過景物描寫,十分細膩而含蓄地道出了她無限惆悵的情緒。語句比較樸質,寫得饒有情味。▲

鑑賞

此詩是一幅江南韶光美景的輕描。無論是蘇小小的「慵多」、鵁鶄的「寐」,還是紫騮的「蹀躞」,無不體現出一種閒適悠然的意境,而這不恰恰又是眾多古今「貪閒」人士所畢生神馳嚮往的麼?其實,詩意的生活或許並非如何難得,不過只是有心人才能發現而已。飛卿(溫庭筠)雖亦是落魄之人,但他的詩文中這類細心發現生活之美的作品卻很多,與那些終日憂國憂家的詩人相比,或許飛卿的作品多少顯得有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小家子氣,但這又有何不對呢?

作者簡介

溫庭筠[2](約812-866),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唐初宰相溫彥博之後裔,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

然恃才不羈,多犯忌諱,屢舉進士不第;又好譏刺權貴,取憎於時,唐宣宗朝試宏辭,溫庭筠代人作賦,因擾亂科場,貶為隋縣尉,後襄陽刺史署為巡官,授檢校員外郎,不久離開襄陽,終生潦倒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客於江陵。溫庭筠,為唐太宗時宰相溫彥博裔孫。《新唐書》雲:"彥博裔孫廷筠。"唐憲宗元和七年(812),生於太原。[3]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溫庭筠父親去世,溫庭筠兄弟姐妹四人隨母親生活。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溫庭筠父親生前好友段文昌由雲南征拜刑部尚書,對溫家施以援手,帶溫庭筠至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三兆村南)與其子段成式結伴共讀。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段文昌出鎮淮南,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江淮吳中一帶。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段文昌調任荊南節度使,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荊楚之地。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溫庭筠朋友李遠登進士。溫庭筠集中有《春日寄岳州從事李員外二首》《寄李員外遠》。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溫庭筠有詩《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段文昌在西川去世。不久之後,溫庭筠告別段成式離開西川北上長安(今陝西西安)。

溫庭筠,為唐太宗時宰相溫彥博裔孫。《新唐書》雲:"彥博裔孫廷筠。"唐憲宗元和七年(812),生於太原。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溫庭筠父親去世,溫庭筠兄弟姐妹四人隨母親生活。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溫庭筠父親生前好友段文昌由雲南征拜刑部尚書,對溫家施以援手,帶溫庭筠至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三兆村南)與其子段成式結伴共讀。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段文昌出鎮淮南,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江淮吳中一帶。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段文昌調任荊南節度使,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荊楚之地。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溫庭筠朋友李遠登進士。溫庭筠集中有《春日寄岳州從事李員外二首》《寄李員外遠》。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溫庭筠有詩《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段文昌在西川去世。不久之後,溫庭筠告別段成式離開西川北上長安(今陝西西安)。

視頻

文人詞鼻祖溫庭筠

與詩書在一起 溫庭筠(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