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道可道,非常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道可道,非常(恆)道。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一章。 [ [1] -[2] ] 中文名 道可道,非常道 出 處 《道德經》 屬 性 哲學思想 涵 義 人世間的道理需要不斷修正完善.

簡介

《老子》開篇即說:「道可道,非常道。」後人在詮釋這句話時,產生了歧義。在北宋以前,主要有三種不同的詮釋: (1)道若可以言說,就不是永恆常在之道。 持此種觀點的人為《老子》注家的主流。從戰國末期韓非,到西漢嚴遵東漢河上公曹魏王弼唐代成玄英陸希聲等人,都主張道不可言說,主要是為了體現美感。 (2)道可以言說,但不是人間常俗之道。 唐代李榮說:「道者,虛極之理......以理可名,.稱之可道,故曰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非常道者,非是人間常俗之道也。人間常俗之道,貴之以禮義,尚之以浮華,喪身以成名,忘己以詢利,失道後德,此教方行。今既去仁義之華,取道德之實,息澆薄之行,歸淳厚之源,反彼恆情,故曰非常道也。」李榮把「常道「解釋為「常俗之道」,認為老子之道不是常俗之道(儒家)。司馬光的詮釋接近第二種觀點。司馬光說:『耳世俗之談道者,皆日道體微妙,不可名言。老子以為不然之所謂道者曰道亦可言道耳,然非常人之所謂道也。......常人之所謂道,凝滯於物。」司馬光跟李榮一樣,都主張道可以言說,都不從本體的意義上診釋「常道」。這是他們的一致之處,也是他們跟絕大多數《老子》診釋者不同的地方。但他們二人對「常道」的具體解釋,一個指人間常俗之道,一個指常人所謂的道。雖然二者的字面意義相差無幾,但實際內涵則大不一樣。李榮作為一個道士,他所說的「常俗之道」,從其解說來看,顯然是指儒家的仁義禮教。』而司馬光作為一個正統的儒家學者,他不可能認同道士李榮的觀點。他對老子之道與常人之道的區分,是從認識水平來說的。他批評平常人所謂的道「凝滯於物」,是說平常人的·認識局限於具體事物,只能認識表現具體事物中的「道」,而不能超越具體事物,認識道休之大全。 (3)道可以言說,但道非恆常不變之道。 唐玄宗說:「道者,虛極妙本之強名也,訓通,訓徑。首一字標宗也。可道者,言此妙本通生萬物,是萬物之由徑,可稱為道,故云可道。非常道者,妙本生化,用無定方,強為之名,不可遍舉,故或大或逝,或遠或返,是不常於一道也,故云非常道。」唐玄宗把「非常道」解釋為「不是常而無不變之道」,認為老子之道是變化無常的。 [ [3] -[4] ]

原文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5] 路人甲見解: 道,可道,非常(恆)道。名,可名,非常(恆)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恆)無,欲以觀其妙;常(恆)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註:此章為引言,道強名,其意而落為下,處其遠;引言,以有言述無言之意,欲引眾人觀非言非意之徼、之妙。 古人,雲「有」 「無」 皆形容一物,有無不是東西,東西才有「有」 「無」,而東西可以為虛為實。若要以有言述無言之意,以有言強容,無物之象;皆處原物願意之下,若無言,又不可傳達學識,故,強為之,強名之,強容之。 據古文記載,文始,樓觀,以常為起手心法,修身養性。心法又以動靜為要;故處常之下,動為常無,觀其妙,妙在觀復何為一念起萬物生;靜為常有,觀其質,一念滅萬物滅本源何在。 至此方可起手。 (傳說之物無可盡信)

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6]

注釋

①第一個「道」是名詞,指的是生成宇宙的本原和實質,引申為原理、原則、真理、規律等。第二個「道」是動詞。指解說、表述的意思,猶言「說得出」。 ②恆: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個「名」是名詞,指「道」的形態。第二個「名」是動詞,說明的意思。 ④無名:指無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體,根源。 ⑦恆:經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邊際、邊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謂:稱謂。此為「指稱」。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遠的含義。 ⑿門:之門,一切奧妙變化的總門徑,此用來比喻宇宙萬物的唯(一)原「道」的門徑。 [7]

理解《道德經》

《道德經》又名《老子》,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叫做「道經」,第一章開頭曰:「道可道,非常道。」「德」在「道經」裡面,頂多出現兩三次而已,此謂上篇。下篇叫做「德經」(第三十八章到八十一章),第三十八章說的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從這裡開始,有較多關於「德」的論述。 既然談「道」談「德」,就變成《道德經》。《道德經》的「道德」跟一般所謂的仁義道德不同,我們常說「這個人修養很好,很有道德,常常做善事」,這與《道德經》關係不大。當然也不能說一點關係都沒有,因為老子認為「德」與「善」有點接近,這個「德」畢竟是好事,而「道」與一般常說的「道德」卻毫無關係。 [8] 《道德經》以智慧取勝,智慧是一道門坎,無所謂高低,只看能不能跨過去。如果還不懂《道德經》,顯然是在門坎的這一邊,尚未跨越,閱讀《道德經》時會很辛苦,容易產生誤解;如果懂得《道德經》,代表已跨過智慧的門坎了,從此豁然開朗。 [9] 《道德經》這本書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道」,一個是「聖人」。本書的「聖人」與儒家孔子談的「聖人不同」,道家的「聖人」是指《呂氏春秋·重言》:「聖人聽於無聲,視於無形,詹何、田子方、老聃是也。」擅長邏輯推理的先秦思想家。能夠體會「知」,能夠「行」,以「道」作為立身處世的原則。儒家則是身先天下者,為百姓謀福利者,皆可以為「聖人」。 [10] 那麼,「道」有什麼樣的作用呢?「道」的作用就是不斷回到它的本身。宇宙萬物只有「道」, 「道」孕育萬物,萬物不能離開「道」,這就叫做「返」——回到它自己本身。「道」是最根本的,人類裡面有聖人,聖人作為示範,而且《道德經》里的「聖人」、「有道者」、「我」、「吾」四個詞,指的是同一位主體。其中「聖人」一詞出現最多,全書共有二十四章出現這個詞;第二個詞是「有道者」,就是有「道」有「德」之人,能知、能行「道」的人;第三個就是「我」;第四個詞是「吾」。這四個詞合計起來,共占了四十章——全書的一半,可知它的分量了。換句話說,《道德經》整部書裡面談到「聖人」、「有道者」、「我」、「吾」這四個概念是相通的,只是使用不一樣的詞而已。 [11] 很多人認為《道德經》喜歡講相對論觀點,「觀」是指觀念,相對才能讓人掌握,譬如,談「善」,不能不知道「惡」;談「高」,沒有「低」,哪來的「高」呢?談「長」,沒有「短」,又何來「長」呢?所有觀念都因為相對,才能被人們了解、掌握,這種相對是相反相成的,需要配合。然後每樣東西又回到它的根源去,像四季輪轉一般,春夏秋冬之後,接着又是春夏秋冬,它是回歸,不斷循環,最後再回到「道」裡面去。從「道」而來,又回歸於「道」,這就需要先掌握住兩個立場,一是「道」,一是「聖人」。 [12] 加之作者老子本身認為天不是最根本的,天地都是相對的具體存在,還有比天更根本的,在相對之上還有絕對的。這個絕對,老子名之曰大(讀太),亦稱為道。老子追求相對之上的絕對,雖然未免玄虛,但在理論思維的發展史上,卻是一個創見,有重要意義。 [13] 中國古代思想家除老子、莊子之外,多半只重視人生觀和政治觀,老子則從宇宙觀落實到人生觀和政治觀。他先考察宇宙的形成,然後發現其規律,用他的規律來說明應該怎樣為人,怎樣為國。 [14]

酷說國學 文史學者,《酷說國學》創始人 酷說老子:老子霍金海森堡,哲學與物理為什麼殊途同歸? 題引:「道」就好像是霧,你從遠處放眼望去,大霧漫天。但當你真正走進霧中,霧反而會消隱於視線。因為此時的霧,已非你先前眼裡的霧了。所以,我們無法站在霧外去觀看身在霧中的自己,就好像魚無法從陸地去觀看自己在水中的樣子。...

視頻


參考資料

categorg:+230

  1. |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17-11-29
  2. |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17-11-29
  3. | 國知網,引用日期2017-11-29
  4. | 豆瓣[引用日期2017-11-29]
  5. |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17-11-29
  6. |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17-11-29
  7. |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17-11-29
  8. [傅佩榮.《傅佩榮細說老子》: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2007-1-1]
  9. [傅佩榮.《傅佩榮細說老子》: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2007-1-1]
  10. [傅佩榮.《傅佩榮細說老子》: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2007-1-1]
  11. [傅佩榮.《傅佩榮細說老子》: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2007-1-1]
  12. [傅佩榮.《傅佩榮細說老子》: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2007-1-1]
  13. [[張岱年.《文化與哲學》:教育科學出版社,1988]
  14. [楊伯峻.《老子·莊子·列子》(前言):嶽麓書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