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道德經·善行,無轍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道德經中的一章,本章所講的內容,重在要求人們尤其是聖人要恪守「無為而治」的原則,說明有道者順任自然以待人接物,更表達了有道者無棄人無棄物的心懷。人無棄人,物無棄物,天下的善人不善人,善物不善物,都是有用處的。善者為師,惡者為資,一律加以善待,特別是對於不善的人,並不因其不善而鄙棄他,一方要勸勉他,誘導他,另一方面也給他一個成為善人借鑑的作用。這就考慮到事物所包涵的對立的兩個方面,不要只從一個方面看。浮皮潦草粗枝大葉;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便沾沾自喜自以為無所不通無所不精恃才傲氣,都是不可取的。 中文名 [[]]道德經·善行,無轍跡 出 處 道德經 作 者 老子 朝代 春秋戰國時期.

原文

善行,無轍跡①;善言②,無瑕謫③;善數④,不用籌策⑤;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⑥;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⑦。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⑧。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⑨。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⑩。

譯文

善於行走的,不會留下轍跡;善於言談的,不會發生病疵;善於計數的,用不着竹碼子;善於關閉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開;善於捆縛的,不用繩索而使人不能解開。因此,聖人經常挽救人,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經常善於物盡其用,所以沒有被廢棄的物品。這就叫做內藏着的聰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做為惡人們的老師,不善人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鑑。不尊重自己的老師,不愛惜他的借鑑作用,雖然自以為聰明,其實是大大的糊塗。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注釋

1、撤跡:軌跡,行車時車輪留下的痕跡。 2、善言:指善於採用不言之教。 3、瑕謫:過失、缺點、疵病。 4、數:計算。 5、籌策:古時人們用作計算的器具。 6、關楗:栓梢。古代家戶里的門有關,即栓;有楗,即梢,是木製的。 7、繩約:繩索。約,指用繩捆物。 8、襲明:內藏智慧聰明。襲,覆蓋之意。 9、資:取資、借鑑的意思 10、要妙:精要玄妙,深遠奧秘。

引語

本章是對「自然無為」思想的引申。老子用「善行」、「善言」、「善數」、「善閉」、「善結」作喻指,說明人只要善於行不言之教,善於處無為之政,符合於自然,不必花費太大的氣力,就有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並且無可挑剔。這一章又發揮了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的道理,不從正面「貴其師」,不從反面「愛其資」,做到「雖智大迷」。因而,本章的主導思想,是把自然無為擴展應用到更為廣泛的生活領域之中。

作者簡介

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老聃(dān)(約前571~前471),字伯陽,諡號聃。又稱李耳(古時「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義)。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此地本是封於西周的陳國,今河南鹿邑,安徽渦陽存有爭議)人。我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 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1]

作品出處

《善行,無轍跡》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二十七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視頻


參考資料

categorg:+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