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道德經·小國寡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小國寡民

是老子《道德經》里比較有名的一章,這裡邊蘊含着的是呼喚和平,反對戰爭,只有在和平的環境下才能有「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環境。 《道德經》為遠古華夏語錄體著作。《道德經》第八十章是為小國設計,為小國提供自處的一個方案。但是他更多的是為大國,比如《道德經》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然後接下來有好幾章都是為大國。在《道德經》里,小國、大國老子都提供了方案。 作品名稱 道德經·小國寡民外文名稱Tao Te Ching作品別名老子老聃創作年代春秋時期作品出處道德經文學體裁語錄體 作者 李耳主要思想小國寡民、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作者

老聃(約前580年—前500年之後)(誕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字伯陽,又稱李耳,後人稱其為「老子」。漢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縣人)。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原文編輯 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譯文

一個疆域不大,人口較少的國家(應當這樣治理)。即使有各種各樣的器具,卻並不使用;使老百姓重視自己的生命,也不會背井離鄉,遷徙遠方。即使有船和車子,也沒有地方要乘坐它,即使有鎧甲和兵器,也沒有地方要陳放它。讓百姓回到結繩記事的時代。國富民強到了鼎盛時代。使百姓吃得香甜,穿的漂亮,住的舒適,過得快樂。國與國之間互相望得見,雞犬的叫聲都可以聽得見,但人民從生到死,也不互相往來。

哲學含義

黃帝認為:「極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理也逆而異理審知逆順是謂道紀以強下弱何國不克以貴下賤何人不得以賢下不肖何事不成?」①故,「古之賢者道是之行知此道,地且天,鬼且人,以道居軍其軍勝;以道居國,其國昌。」②反之,因嫌貨財少,卻落吃糟糠;因嫌紗帽小,致使枷鎖扛,也是這個極反規律的作用所致。這就是黃帝所說的「禍福同道」之義。其關鍵,就是一個明道理而用之與不知道理、逆行而致的區別。順逆之界,皆從道來,順也是道,逆也是道,逆過既順,就是不管逆順都要遵循天道。就是學道修身與不學道而任其本性的區別。 然而,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③一樣的簡單。

作品解讀

對「小國寡民」(第80章)的解釋,近代學者一般將老子的「小國寡民」理解為實指,即國家小,人民少。河上公則不這麼看,其註解說:「聖人雖治大國猶以為小示儉約,不為奢泰。民雖眾,猶若寡少,不敢勞之也。」這就是說,「小國寡民」不是實指,而是以之為小,以之為寡,實則國大民多。然而,《道德經》第六十章講大國治理的: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而《道德經》第六十一章則是講大國戰略的: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從邏輯上來看,老子已在前文已有關於大國的詳細篇章,若將本章理解為「虛指」,則顯得多此一舉。從內容上來看,老子出於春秋後期,大國小國並立,老子也斷不會只關注大國卻不為小國留下一章筆墨。故而,河上公的看法有待推敲。對「使民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的解釋,所謂「什伯人之器」,異解頗多。河上公將此文分為兩句,斷句讀成「使民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其註解是:「使民各有部曲什伯,貴賤不相犯也」,「器謂農人之器。而不用者,不徵召奪民良時也」。認為老子主張統治者要行清靜之治,不能擾動百姓。 晉朝時陶淵明寫了一篇傳誦千古的名篇《桃花源記》,此文顯然受到老子八十章內容的影響。這是一個美麗的幻想,同時也表達了他對社會黑暗的不滿,反映了人民擺脫貧困和離亂的願望。在這一點上,陶淵明老子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視頻

                                                                                                   



categorg:+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