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道德經·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道德經·重為輕根,靜為躁君出自於春秋戰國時期老子的《道德經》 中文名 道德經·重為輕根,靜為躁君出 處道德經 作 者 老子 朝 代 春秋戰國時期

基本信息

【出處】道德經 【作者】老子 【朝代】春秋戰國時期

原文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①。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③,雖有榮觀④,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⑥,而以身輕天下⑦?輕則失根⑧,躁則失君[1]

譯文

厚重是輕率的根本,靜定是躁動的主宰。因此君子終日行走,不離開載裝行李的車輛,雖然有美食勝景吸引着他,卻能安然處之。為什麼大國的君主,還要輕率躁動以治天下呢?輕率就會失去根本;急躁就會喪失主導。

注釋

①躁:動。君:主宰。 ②君子:一本作「聖人」。指理想之主。 ③輜重:軍中載運器械、糧食的車輛。 ④榮觀:貴族遊玩的地方。指華麗的生活。 ⑤燕處:安居之地;安然處之。 ⑥萬乘之主:乘指車子的數量。「萬乘」指擁有兵車萬輛的大國。 ⑦以身輕天下:治天下而輕視自己的生命。 ⑧輕則失根:輕浮縱慾,則失治身之根。

引語

這一章里,老子又舉出兩對矛盾的現象:輕與重、動與靜,而且進一步認為,矛盾中一方是根本的。在重輕關係中,重是根本,輕是其次,只注重輕而忽略重,則會失去根本;在動與靜的關係中,靜是根本,動是其次,只重視動則會失去根本。在本章里,老子所講的辯證法是為其政治觀點服務的,他的矛頭指向是「萬乘之主」,即大國的國王,認為他們奢侈輕淫,縱慾自殘,即用輕率的舉動來治理天下。在老子看來,一國的統治者,應當靜、重,而不應輕、躁,如此,才可以有效地治理自己的國家。 [2]

評析

在二章中,老子舉出美醜、善惡、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這些範疇;十三章中舉出寵辱;本章又舉出動靜、重輕的範疇加以論述,是老子樸素辯證法思想的反映。他揭示出事物存在是互相依存的,而不是孤立的,說明他確實看到客觀現象和思想現象中,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存在於一切過程之中。就本章而言,老子的觀點又是可以肯定的。他在這裡論述的是萬乘之國的國主怎樣才能夠鞏固和保持自己統治地位的問題。他說「靜」、「重」,評「輕」、「躁」,認為「這種輕躁的作風就像斷了線的風箏一樣,立身行事,草率盲動,一無效准」。(陳鼓應語)因而一國的統治者,應當「靜」、「重」,而不是輕浮躁動,才能鞏固自身的統治。 [3]

作者簡介

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老聃(dān)(約前571~前471),字伯陽,諡號聃。又稱李耳(古時「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義)。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此地本是封於西周的陳國,今河南鹿邑,安徽渦陽存有爭議)人。我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 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作品出處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二十六章。 [4]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視頻


參考資料

categorg:+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