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道德經:生而不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生而不有

漢語成語,拼音是shēng ér bù yǒu,意思是指生養了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出自《老子》。 [1] 中文名 生而不有釋 義生養了萬物而不據為己有 拼 音shēng ér bù yǒu出 處《老子》

作者

李耳(約前580年—前500年之後)(誕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字伯陽,又稱老聃,後人稱其為「老子」。漢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縣人)。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他與黃帝並稱「黃老」,學說傾向於無為而治。學說受到漢文帝景帝竇太后、和相國曹參等推崇。

成語解釋

生:生養(萬物)。有:據為己有。意思是生養了萬物而不據為己有。 [2]

成語出處

《老子》第二章:「萬物作焉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自《大學語文》第九版

成語用法

示例 《老子》第十章:「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出處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視頻


參考資料

categorg:+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