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

圖片來自marieclaire

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簡稱特公盟,社團法人全名為社團法人臺灣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2015年成立臉書社團,以推動「為孩童爭取兼具安全與身心發展的遊戲空間」為理念運作,實際參與的公園改建案例近100座。於2018年登記為中華民國社團法人

歷史

2015年,特公盟召集人林亞玫因常去的幾個公園中,磨石子製遊戲器材被拆除,替換塑膠製的罐頭遊戲器材,為了表達抗議與想改善孩童在公園的遊樂空間,於Facebook創立了「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社團,透過社群網站召集到多位相同想法的家長,建立起組織,並於2015年11月28日在台北市政府前舉辦陳情記者會,訴求孩子比起塑膠製的「罐頭遊具」更愛有特色、有挑戰的遊具,最終的目標是「整個城市都是孩子的遊戲場」。

2015年12月,大安森林公園的改建案在特公盟陳情後,公園處改設計為全台第一座符合CNS的恐龍磨石滑梯,於2016年4月開放[1],而特公盟的家長們認為設計上仍有許多不滿之處。而後政府部門邀請社會大眾共同參與公園的設計,特公盟為此成立宣傳組、網站組、論文摘要組、新北市組,參與各公園的設計案。

2018年9月11日,社團法人臺灣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完成設立登記。

影響

特公盟自行統計出台北市每位兒童分配到多少公園遊樂設施的數據,佐證台北市兒童遊樂設施的缺乏,開始在全台各地宣講,參與政府單位的公園改建設計如台北市榮星花園公園[2]天母運動公園[3]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福山公園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4]等。,截至2021年2月,各地政府已與特公盟合作改建近100座特色公園,成為各區域的觀光景點。從2015年起特色公園的設立成為一股熱潮,政府單位在這過程中建立起特色公園的設立流程,從事前選址、中期規劃設計到事後的驗收使用,都讓公民參與。有研究結果指出,公園改造過程已扭轉傳統的常規、慣例與思維,比如以最有利標取代最低價標、兒童遊戲權意識抬頭等。

特公盟與台北市市議員合作,推動台北市政府制定「街道遊戲執行審核計畫」,制定舉辦兒童街道遊戲活動的法源[5]。有研究指出,透過參與特公盟推廣運動讓女性照顧工作與公共倡議有連結,從中獲得公領域的認可以及對自身的肯定,推廣公民的自覺給其他以女性為主的照顧者。

特公盟多次與國際的學研交流,學習各國的經驗、理念、設計,台灣與全球正在進行「兒童友善城市倡議」國家組織有互動與連結,公園的改造呼應聯合國主要工作項目的「兒童友善城市(CFC, Child-Friendly Cities)」。

特公盟於2016年,與眼底城事一同報名信義房屋舉辦的「2016社區一家全民社造行動計畫」徵選,獲得幸福社區組楷模獎[6]。2017年11月,榮獲La Vie「2017創意力100」的年度最佳社會實踐獎[7]。2021年12月,則獲朝邦文教基金會表揚「從個人身體力行、凝聚家庭、社區及政府主管機關對於社區兒童遊戲場安全的重視,並且影響政府主管機關在設置社區公園上更完善的考量,獲得評審極高的評價」,受頒對話影響力獎金牌。

特公盟於2018年,在嘖嘖辦理「兒童重返街道遊戲》群眾募資, 推動「街道遊戲」以封街的方式解放城市空間,邀請孩子重回街道進行遊戲。於2019年舉辦三場街道遊戲活動,第三場街道遊戲辦在臺北市大安區鄰里巷弄。同年十月,臺北市政府公告「街道遊戲執行審核計畫」,由體育局擔任對民間單一窗口,協助受理封街遊戲之申請;新北市政府則公告「街道兒童遊戲場申請專區」,由交通局擔任單一窗口,新北市三峽區及樹林區的臺北大學特區的民間私籌「瘋北大兒童上街趣」活動,則成為促成並第一個使用的單位。

相關著作

2019年5月22日,由專業領域涵蓋社區設計、城市共生與公共空間的侯志仁教授主編的《反造再起:城市共生ING》書籍出版,特公盟的常務理事李玉華受邀以特公盟的案例撰寫第12編「〔環境萌芽〕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在城市肌理中植入遊戲種籽」。

同年12月,也受邀在荷蘭伯納德凡里爾基金會(BvLF, Bernard van Leer Foundation)出版的《City at Eye Level for Kids(兒童視角的城市規劃)》以Christine Yuihwa Lee英文作者名撰寫「Retrieval of Public Play Space for Children in Taiwan(為台灣孩子取回公共遊戲空間)」一篇。

2020年12月31日,特公盟出版書籍《公園遊戲力》,作者為王佳琪、李玉華,編者為林穎青。[8]

參考文獻

  1. 磨石滑梯回來了!大型恐龍現身大安森林公園. 三立新聞. 2016-04-08 [2021-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18) (中文(繁體)‎). 
  2. 中村加代子. 我們的公園革命:臺灣「共融式遊戲場」誕生之日. nippon.com日本網. 2020-04-21 [2021-05-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8) (中文(繁體)‎). 
  3. 許鈺屏. 全台首座9米高棒球溜滑梯!地方媽媽花3年,改造天母運動公園成「夢想樂園」. 聯合新聞網. 2020-05-19 [2021-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4) (中文(繁體)‎). 
  4. 林書帆. 再見!罐頭遊具|兒童遊戲場的多元可能性. 我們的島. 2021-03-29 [2021-05-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9) (中文(繁體)‎). 
  5. 400親子在濟南路大打水仗 兒童遊戲封街10/1起可合法申請. ETtoday. 2019-09-24 [2019-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3) (中文(繁體)‎). 
  6. 2016社區一家全民社造行動計畫 獲獎單位出爐囉~~. 全民社造行動計畫. [2021-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5). 
  7. 一場回歸本質的勇敢冒險! La Vie「2017創意力100」雙年獎揭曉. La Vie. 2017-11-07 [2021-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5). 
  8. 江昭倫. 翻轉公園遊戲力 背後靠的是一股溫柔的抗爭力量. 中央廣播電台. 2021-01-13 [2021-05-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7) (中文(繁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