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那座倒塌的秦王府,曾開啟西安在漢唐後的新黃金時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秦王府

來自網絡的圖片

那座倒塌的秦王府,曾開啟西安在漢唐後的新黃金時代8月8日,西安市中心新城廣場西南角的明朝秦王府城牆部分牆體發生坍塌,造成4輛汽車受損,4名群眾輕傷。[1]

經當地有關部門初步勘察判斷,坍塌部分為原城牆遺址新築保護性土體和東北側外包磚砌體。坍塌原因為近期連續大雨所致。

這個明秦王府是什麼?如何建成的?它又有着怎樣的歷史往事呢?

秦王是誰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的二兒子朱樉不過十四歲。

這一年,朱元璋將朱樉封為秦王時,並沒有想到這個他曾寄予厚望的兒子在日後將會成為他的重點吐槽對象。

他當時是這麼想的:分藩,讓兒子們鎮守四方,為國之屏障。其中,太子朱標留在首都南京。而地位僅次於朱標的次子朱樉,就坐鎮西安。

西安是中原重鎮,十三朝古都,在朱元璋心中,它還是明王朝的備選遷都目標,地位不可謂不高。朱樉位次東宮,首封於秦,符合情理。

洪武十一(1378年)年五月,朱樉就藩,太祖賜璽書曰:

關內之民,自元氏失政,不勝其敝。今吾定天下,又有轉輸之勞,民未休息。爾之國,若宮室已完,其不急之務悉已之。

就藩於這一塊寶地的秦王朱樉,就這樣成了大明的「天下第一藩封」。

然而,朱樉這個人實在一言難盡。他的一生是滑稽的一生,在政治上既無大過也無大功,在風起雲湧的大明皇室中只能算是個沒有故事的二王爺。但是性情暴虐怪異,非常之「渾」,平日裡在自己封地上荒唐的缺德事幹得真不少。

簡單來說,他坐擁重鎮,手握軍政外交大權,每年還享受中央巨大的經濟補貼,可是他的各種謎之操作卻完全無法同他「列藩之首」的地位相稱。

朱元璋經常罵他。恨鐵不成鋼,毫不留情的那種;直到朱樉暴亡,朱元璋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時候,依然在痛陳他種種劣跡罪狀的那種。

所以朱樉到底在封地秦國幹了什麼呢?

揮霍享樂——「不修國政,於王城內開挑池沼。於中蓋造亭子,又築土山。令各窯燒造琉璃故事,以為玩戲。如此勞人。」

凌辱官員,親信小人——「往先文長史在職時,諸般事務撥置停當,卻行凌辱本官,及本官告老去職,不聽人諫,親信小人,以致政事銷靡」。

荒淫無度——他曾讓人按照自己的理想在紙上畫出女子的模樣,再差人去蘇杭收買同畫像一般模樣的女子;他還因嫌本地女子腳大,又差人於蘇杭收買女子;出入他寢宮的人也是亂七八糟,並且有男有女……

最荒唐的是,他一日在宮中閒來無事,竟將婦女厚粉塗面,用胭脂畫一血盆大口,口角直接耳垂,然後令其擎紙旗二面,在宮中飛舞奔走;又將宮人以墨塗面,用大紫茄子二枚,掛在耳朵上,令兩人肩扛了,在殿庭間盤旋,以此取樂。

歷史上,朱元璋將王保保的妹妹嫁給了秦王朱樉。也就是說,秦王妃可能是《倚天屠龍記》中趙敏的原型

朱元璋罵歸罵,行動上卻還是放任得很,依然讓朱樉任職宗人令這樣的重要官職。終於,在洪武二十四年(1934年),秦王因過失太多,被召回京。還是由於太子朱標在去秦地考察了一番後為兄弟說情,朱樉才被放回封地。

不過,朱樉倒也不是全無戰功。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正月,他受父命率平羌將軍征討洮州,最終獲勝。實際上,朱樉也就是跟着經驗豐富的將領和軍隊歷練歷練,說不上有多大功勞。但朱元璋還是欣慰不已,大大地賞賜了他一番。

誰知道就在這一年,朱樉暴亡,年僅四十歲。

據說,秦王過於暴虐,宮人們忍無可忍,於是在他服用的櫻桃煎中下毒,終致他的死亡。

有意思的是,上面這些大明皇室的家醜惡聞,《明史》里隻字未提,僅以「樉多過失」一筆帶過。讓我們能夠一窺皇族種種劣行的不是別人,就是朱元璋自己。他編寫過一本《御製紀非錄》,顧名思義,裡面記錄了諸王的過失,而其中被吐槽最多的人之一就是秦王朱樉。

朱元璋給朱樉寫的祭文也很有趣,開篇是這樣的:

朕有天下,封建諸子,期在藩屏帝室。而樉次東宮,首封於秦,自爾之國,並無善稱。昵比小人,荒淫酒色,肆虐境內,貽怒於天。屢嘗教責,終不省悟,致殞厥身。爾雖死,餘辜顯然。特將爾存日所造罪惡,列款昭諭。爾其聽之。(《諭祭秦王祝文》)

這大概就是朱元璋獨特的父愛吧:「我封你秦王,是器重你,希望你藩屏帝室。誰知道你去了封地以後一件好事沒做,反而整日為非作惡,且屢教不改。看看,你終於自作自受,實在是死有餘辜」。

秦王死後,諡號為「愍」。這個諡號既可為中諡,表達同情惋惜,「在國遭憂曰愍,在國逢難曰愍」;亦可為惡諡,「使民悲傷曰愍,使民折傷曰愍」。對於朱元璋來說,出於恨鐵不成鋼的心情,給朱樉定這個諡號,大概兩重含義都有。

關於西安的夢

關於秦地,朱元璋的遺憾很多。朱樉的不成器只算是其中之一。

長安,不只是一座城而已,它還是一個夢想。

這個夢想關聯着漢唐的歲月,大一統的盛世,萬國來朝的輝煌。它被漢人長久以來的歷史記憶打磨得鋥光瓦亮,哪怕在破落百年,早不復昔日帝都之榮耀時,仍讓人掛懷不已。

朱元璋就是對長安念念不忘的人之一。

當然,他看重長安,是有多重現實考慮的。儘管已經定都南京,朱元璋卻並不滿意。他在南京的新宮城位於鐘山之陽,填燕雀湖而建,有積水之患,「前昂後窪,形勢不稱」。再加上南京偏居東南,非「中國之中」,距離邊患未定的北方前線實在遙遠。日子越久,朱元璋想要遷都的執念就越深。

而關中,沃野千里,自古富庶。比起開闊平坦的開封(明初曾叫「北京」),秦地被山帶河,據崤、函、秦嶺之險,易守難攻;而比起朱元璋的老家,差點成為中都的鳳陽,秦地更具王氣,且不像鳳陽一樣是一眾開國元勛的故鄉,在西安,他們全無根基勢力,王朝更易樹立威信。

問題是,長安不再是那個繁華無二的長安城,已有數百年之久了。

想當年,朱元璋的偶像劉邦將那裡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之後,唐玄宗把長安所在的雍州改為京兆府,長安城盛極一時。可惜,隨着黃巢的一把大火,「昔時繁盛皆埋沒,舉目蒼涼無故物。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韋莊《秦婦吟》)。再加之後軍閥朱溫的大肆毀城,「長安自此遂丘墟矣」。五代十國,長安在混戰和動亂中從盛唐時期的百萬人口僅剩一萬多人,銳減了99%。

對這座古都而言,不僅人禍難逃,而且天命亦盡。

自然氣候劇變,關中平原的森林在大規模砍伐和日益嚴重的乾旱中毀滅。失去了森林的涵養,水資源銳減,漕運斷裂,耕地無以為繼,水旱蝗災並起。長安,連成為一座能夠正常生產、自給自足的小城亦艱難,又何談復興為首都?再加上唐宋之際,經濟重心向南轉移,長安從中原之中變為西北邊地,哪怕帝王有遷都之心,亦不能冒着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的風險去重建這樣一座殘城。

宋初,趙匡胤也曾計劃遷都長安,希望「據山河之勝,而去冗兵」。然而在反覆權衡之下,終於放棄,因為若果真西遷,

患不在今日,自此去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經歷了宋朝「永興軍路-陝西路-京兆府路」的沿革後,元朝,長安所在的地區又被先後改為「安西路」和「奉元路」。

直至明洪武二年(1369年),大將徐達攻占奉元路,將之改為「西安府」,這是「西安」這個沿用至今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歷史上。事實上,西安府下屬的那個以長安為名的縣城,自古以來從未更名。只是,長安城已經隨着輝煌往事消散在雲煙之中。人們記憶里,取而代之的是西安——據山河之勝藩屏王室,大明西境就此安寧。

儘管如此,朱元璋大概和趙匡胤一樣仍對關中滿懷夢想,「循周漢故事,終當居長安耳,以安天下也」。遷都西安的想法,早在分封諸王那一年就種下了。那年,一個叫鬍子祺的儒士曾上書:

故據百二山河之勝,可以聳諸侯之望,可以綿宗社之久,舉天下莫關中若也。(《明太祖實錄》卷一百〇六)

當時,整個朝廷都沉浸在如火如荼的中都建設之中,對此並無回應。但是定都關中這個念頭,就好像一粒種子,隨着年月的累積,日漸生長,蓬勃,終於在晚年的朱元璋心中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

二十一年後,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年邁的朱元璋想到此時再不考察西安便來不及了,於是派太子朱標巡撫陝西:

天下山川惟秦地號為險固,汝往以省觀風俗,慰勞秦父老子弟。

朱元璋非常重視這次陝西之行,可以說這就是在為遷都做準備。然而,就在理論即將轉為實踐時,朱標在陝西考察歸來後的第二年四月病逝。這個沉重的打擊讓遷都一事就此擱置,加上西安糧草不足,從江南至關中漕運難繼等現實問題,直到最終,遷都也未能實現。

晚年的朱元璋無奈地說:

本欲遷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勞民。且興廢有數,只得聽天。

明初這次遷都之議,大概是自唐以來,西安距離復興為都城最近的一次,卻終歸半途而止,化為一場永遠的夢想。再之後,便是燕王朱棣篡權成功,定都北京。遷都一事再無人提起。

秦王府什麼樣?

雖然遷都一事未能實現,但西安仍因為明朝的重建而日益振興起來。

人們思及西安,往往想到周秦漢唐。但實際上,舊朝殘跡斑駁,已經痕跡難尋。是明朝對西安府城的建設,改變了西安城的形態結構,並且奠定了西安成為西北重鎮的堅實基礎。

明初,以唐末五代的韓建修築的新城及元朝奉元路的城牆為基礎,對西安城進行了擴建。

東、北兩面城牆均向外延伸,大城所包面積約有11.5平方公里。擴建後的西安府城,是明朝的特大城市之一,不過規模仍約為唐長安城的十分之一。

新聞中的主角,並不是這個外層的大城牆,而是位於大城內東北隅的秦王府城。它在形態上採用了重城結構,大城裡套小城,就如一座微縮版的唐長安城。它參照的是帝都的規模,其他藩王府根本難望其項背。

而在秦王府城內,依然有內外二重城垣,如同南面向外突出的回字。

今日秦王府城,僅剩內層城牆夯土,但我們從文獻中,看得到它往日富麗堂皇,池台魚鳥之繁華。嘉靖年間,曾任陝西左布政使的張翰在他的《西遊紀》中這樣描述秦王府的園林:

引渠水為二池,一栽白蓮。池中畜金鯽魚,從池上擊柳,魚皆躍出,投餌食之,爭食有聲。池後壘土壘石為山,約亭台十餘,座中設幾席,陳圖史及珍奇玩好,爛然奪目。石砌遍插奇花異木,方春海棠舒紅,梨花吐白,嫩蕊芳菲,老檜青翠,最者千條柏,一本千枝,團欒叢郁,尤為可愛。後園植牡丹數畝,紅紫粉白,國色相間,天香襲人。中畜孔雀數十,飛走呼鳴其間,投以黍食,咸自牡丹中飛起競逐,尤為佳麗。

有明一朝,西安府歷經了十餘位藩王。崇禎十六年(1643年),隨着嗣王朱存極在被李自成的大順軍擄走後處死,大明秦藩就此國破家亡。秦王府的命運再度起伏。

王朝如宮城,興衰更迭,重建與傾頹,不過彈指之間。

清朝,沿用明秦王府舊基,拆除其城外層的蕭牆,又進行分區改造,重新修築起滿城。其興建目的,是在駐紮八旗軍兵及其眷屬,讓西安充分發揮軍事重鎮的作用。

光緒十九年(1893年)輿圖館測繪《陝西省城圖》中的八旗教場

清末民初,明秦王府舊址被稱作「王城」或「皇城」,今日西安「皇城東路」「皇城西路」等地名即由此而來。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八旗校場毀於戰火,滿城亦被拆除,明秦王府遺址則被用作陝西省政府駐地。1921年,馮玉祥在西安修建督軍府時,把城牆的包磚都拆了,只留下裸露的夯土。直到2003年西安市陸續對夯土城牆進行加固防護。

1927年1月,「皇城」被改名為「紅城」,以示革命。同年6月,又改名為「新城」,取「革故鼎新」之義。這也是今日「新城廣場」「新城區」等地名的由來。1936年西安事變時,張學良和楊虎城以新城為指揮中樞,並拘留蔣介石於新城黃樓。解放戰爭時期,新城又先後為陝甘寧邊區政府、西北軍政委員會和西北行政委員會駐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秦王府成為陝西省人民政府所在地。

某種意義上講,數百年來直至今日,秦王府作為秦地軍政要地或政治中心的職能始終沒變過。這次城牆倒塌後,文物部門已組織專家組進行勘察會商,並制定險情處置預案,對保護層進行加固和恢復處理。按照專家組會商意見,將及時清理北側坍塌區域坍塌土體及砌塊,對坍塌區域對應保護砌體進行局部卸荷,勘察滲水範圍、深度,對拆除部位進行臨時性防雨、防護措施。

這座曾為西安開啟漢唐之後新一輪黃金時代的古城牆,仍被後人努力保護着。[2] 參考文獻:

《明史》《明太祖實錄

周金鑫:《明前期都城選址研究》

尚民傑:《明西安府城增築年代考

吳宏岐,史紅帥:《元朝至清末西安城市形態與結構的演變》、

吳宏岐:《明清時期西安城市歷史地理若干問題研究

吳宏岐,黨安榮:《關於明朝西安秦王府城的若干問題

梁志勝,王浩遠:《明末秦藩世系考

李博威:《失落的明珠——歷史上的明秦王與明秦王陵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