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邵新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邵新宇
華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
出生 1968年11月
江蘇靖江
國籍 中國

邵新宇男,漢族,1968年11月28日出生於江蘇省靖江市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工學博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中國工程院院士[2]。華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長期從事數字化設計與製造領域的研究、開發與應用,目前擔任國家863計劃先進制造技術領域專家組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材料與工程學部專家評審組成員、製造裝備數字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3]

多次擔任國際學術會議大會主席或作大會主題報告。曾獲1999年美國SME大學領先獎、2001年和2008年兩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5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4]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中國青年五四獎章、湖北省十大傑出青年、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青年教師基金獎」、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一等獎、武漢市十大「傑出青年科技創新獎」等。

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江蘇靖江人。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製造裝備數字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機械工程)、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先進制造學部常務副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現任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製造裝備數字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機械工程)、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先進制造學部常務副主任;曾任科技部先進制造領域「重大裝備與工藝技術」主題專家組召集人、「數控一代機械產品創新應用示範工程」專家組組長。1990年本科畢業於華中理工大學(現華中科技大學),1998年獲華中理工大學博士學位(1995年-1998年在美國密西根大學進行博士聯合培養)。他長期從事汽車製造關鍵工藝與裝備的理論研究、技術開發和工程應用,主持研發了多種工藝技術創新的車身大功率激光加工裝備與生產線,以及整車與發動機製造執行優化數字化平台,在一汽、東風、上汽等成功應用,並推廣至航空、船舶等領域,取得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排1)及二等獎3項(排1,2,5)、湖北省技術發明與科技進步一等獎各1項(均排1)、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光華工程科技獎等。出版專著3部,獲授權發明專利60餘項,發表論文300餘篇。

現任華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

主要成就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人物履歷

1986年09月,華中理工大學機一系大學本科,全國學聯副主席,校學生會主席

1990年09月,華中理工大學機械學院碩士研究生;

1992年09月,華中理工大學機械學院博士研究生;

1995年01月,美國密歇根大學工業工程系,聯合培養博士生,福特汽車公司知識工程部(1996.6-1998.8)研究助理

1998年12月,華中理工大學機械學院製造自動化研究所所長,副教授

2000年11月,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學院網絡與虛擬製造中心常務副主任,教授

2001年10月,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學院副院長,電動汽車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2002年10月,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學院院長

2006年01月,華中科技大學黨委委員

2008年07月,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

2011年05月,華中科技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2013年07月,華中科技大學黨委常委、大學常務副校長(正廳級);

2017年12月,華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副部長級)。

任免信息

2017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組織部在華中科技大學宣布了中共中央的任免決定,邵新宇任華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副部長級)。

主要兼職

國家863計劃先進制造技術領域專家組專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材料與工程學部專家評審組成員

製造裝備數字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高級會員

湖北省機械工程學會理事、機械工業自動化專業委員會理事

武漢市科技局專家委員會現代製造組組長

人物成就

留美期間,負責開發的福特公司項目取得良好成果;擔任國家863重點應用示範工程-科龍集團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項目負責人,經濟效益顯著;2000年主持成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海內外華人學者虛擬製造研究中心";擔任國家863計劃先進制造技術領域"重大裝備與工藝技術"主題專家組召集人、支撐計劃"數控一代機械產品創新應用示範工程"專家組組長、製造裝備數字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東莞華中科技大學製造工程研究院院長。2001年協助成立並主持電動汽車研究院工作,獲"十五"863重大項目資助;2002年獲霍英東教育基金會資助;2003年獲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2005年擔任教育部"數字化設計與製造"創新團隊負責人、發表一批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多篇被SCI、EI檢索。2011年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高性能數字製造裝備的基礎研究"創新研究群體負責人。[5]

人物研究

長期從事數字化裝備與工藝方向的研究、開發與應用。擔任國家863計劃先進制造技術領域"重大裝備與工藝技術"主題專家組召集人、支撐計劃"數控一代機械產品創新應用示範工程"專家組組長、製造裝備數字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東莞華中科技大學製造工程研究院院長。2005年擔任教育部"數字化設計與製造"創新團隊負責人、2011年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高性能數字製造裝備的基礎研究"創新研究群體負責人。

多次擔任國際學術會議大會主席或作大會主題報告。曾獲1999年美國SME大學領先獎、2001年和2008年兩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中國青年五四獎章、湖北省十大傑出青年、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青年教師基金獎"、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一等獎、武漢市十大"傑出青年科技創新獎"等。

研究方向

CAD/CAPP/PDM/ERP、集成製造、知識工程。

獲獎簡況

1999年 獲SME(美國)大學領先獎;

2001年 獲教育部中國高校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1年 獲十大"武漢傑出青年科技創新獎";

2002年 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8年 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3年 入選"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

2015年"汽車製造中的高質高效激光焊接、切割關鍵工藝及成套裝備"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17年5月,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

2018年11月,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機械電力技術獎"。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