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鄒文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廈門大學教授

鄒文海

來自 搜狗網 的圖片

中文名:鄒文海


鄒文海(1908年2月10日一1970年1月5日),江蘇無錫人[1],字景蘇,幼與錢鍾書為小學同窗;1929年清華大學畢業後[2],留校任助教五年;1935年留學英國,入倫敦政治經濟學院;1937年抗戰爆發前回國,歷任上海滬青中學校長、湖南大學教授、江蘇省立江蘇學院政治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廈門大學教授暨南大學教務長及法學院長;1949年去台灣,歷任政治大學教授、教務長、系主任、法學院長等職,病逝於台北。著有《自由與權力》、《代議政治》、《各國政府與政治》、《比較憲法》等[3]

中文名:鄒文海

外文名 :zouwenhai

代表作品:自由與權力、比較憲法、各國政府與政治

民族:漢族

出生日期:1908年2月10日

逝世日期:1970年1月5日

性別:男

別名:字景蘇

國籍:中國

職業:法學家

主要成就:西洋政治思想及制度造詣甚深

出生地 :江蘇無錫泰伯(碩放)竹橋頭

展開 目錄 1人物生平 2出版著作

人物生平

鄒文海(1908-1970)

鄒文海(1908-1970),字景蘇,1908年2月10日生於江蘇省無錫縣泰伯鄉(今碩放)竹橋頭。

父鄒仲怡為晚清秀才。兄弟4人,他排行第二,幼年過繼於伯母為嗣子。

1920年,鄒文海畢業於城內東林小學,同年秋考入江陰南菁中學,由於他聰穎好學,校長董伯豪先生十分器重,親自授以英文。

1926年畢業後考入清華大學政治學系,1930年畢業,因成績優異留校任助教,後於1935年被保送留學英國,入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師從拉斯基和懷納等專攻西洋政治思想與制度;在英國倫敦期間,他每天至大英博物館研讀,曾六個月無一日缺席。

1937年夏,抗日戰爭爆發,鄒文海因國家多難而放棄學業,自英返國,途經法國、比利時、德國、波蘭、蘇聯諸國,沿路考察各國政情民意。

歸國後,他抱着「教育救國」的理想,初任上海私立滬清中學校長,1939年底轉任湖南大學教授。1940年秋再赴閩北武夷山,受聘為蘇皖聯立臨時政治學院(1941年8月更名為蘇皖聯立技藝專科學校)教授,同時兼任政治學系主任、訓育主任等職。

1942年夏,鄒文海應中正大學校長胡先驌之邀,假道閩西長汀擬赴江西泰和任教;廈門大學校長薩本棟得知後,盛情邀其晚宴;由於薩校長乃屬清華大學師長輩,鄒難卻美意;席間,薩校長告知廈門大學政治學系已是真空,師資極度匱乏,故竭力勸說鄒文海留下幫忙,並聲言如不應允,將「強行扣留」,時任法學院院長黃開祿教授也在一旁從中說項;於是,鄒文海受聘為廈門大學政治學教授,同時兼任政治學系主任。

1945年夏,鄒文海辭去廈門大學教職,前往上海,受聘為暨南大學教授,同時先後兼任經濟學系主任、法學院院長、教務長等職。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鄒文海去往台灣,初在花蓮的測量學校任教,後任台灣省立行政專科學校教務主任及改制後的法商學院(今中興大學)教授。

1955年,政治大學在台灣復校,鄒文海被聘任教授,並先後兼任副教務長、教務長、政治學系主任、法學院院長及政治研究所主任等職。

1970年1月5日,鄒文海因肺癌在台北病逝,終年62歲。

鄒文海過世後,長女捐出鄒文海遺著和學生募集,成立獎學基金,以紀念先人;該基金在台灣地區與鄒文海家鄉江蘇無錫設立「鄒文海獎學金」,用以嘉獎優秀學子。

2出版著作編輯 鄒文海學識淵博,著述甚豐;主要著作有《自由與權力》、《比較憲法》、《各國政府與政治》、《西洋政治思想史稿》、《政治學》、《代議政治》等,後來輯成《鄒文海先生政治科學文集》問世。

詞條標籤: 行業人物人物

視頻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