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鄭駙馬宅宴洞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鄭駙馬宅宴洞中》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

《鄭駙馬宅宴洞中》是唐天寶五年杜甫所做的一首七言律詩。鄭駙馬,指鄭潛曜,為杜甫老友鄭虔的侄子。杜甫還有其他多首與鄭駙馬相酬之作,如《鄭駙馬池台喜遇鄭廣文同飲》等。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鄭駙馬宅宴洞中[1]

創作年代:唐天寶五年(746年)

作者:杜工部子美公諱甫

作品題材: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鄭駙馬宅宴洞中》

主家陰洞細煙霧,留客夏簟青琅玕。

春酒杯濃琥珀薄,冰漿碗碧瑪瑙寒。

誤疑茅屋過江麓,已入風磴霾雲端。

自是秦樓壓鄭谷,時聞雜佩聲珊珊。

作品注釋

唐史:臨晉公主,皇甫淑妃所生,下嫁鄭潛曜。公所撰《皇甫淑妃碑》:鄭潛曜尚臨晉公主,乃代國長公主之子,官曰光祿卿,爵曰駙馬都尉。又雲:甫忝鄭莊之賓客,游竇主之山林。開元二十三年葬於河南縣。公主戚然謂左右曰:"自我之西,歲陽再紀。乃以詩文見托。"則是碑作於天寶四載矣。

主家陰洞細煙霧①,留客夏簟青琅玕。春酒杯濃琥珀薄③,冰漿碗碧瑪瑙寒④。誤疑茅堂過江麓⑤,已入風磴霾雲端⑥。自是秦樓壓鄭谷⑦,時聞雜佩聲珊珊⑧。

(首句切洞,次句切宴,三四承留客,五六承陰洞,俱屬夏時景事。七八駙馬公主並收。細煙霧,狀洞口之幽陰。青琅玕,比竹簟之蒼翠。琥珀杯、瑪瑙碗,言主家器物之瑰麗。若三字連用,易近於俗,將杯碗倒拈在上,而以濃薄碧寒四字互映生姿,得化腐為新之法。江麓、雲端,其清涼迥出塵境,又見高樓下臨鄭谷,空中雜佩聲聞,恍如置身仙界矣。結語風韻嫣然。朱瀚曰:末句暗用《毛詩》"雜佩以問之"。亦見公主有好賢之意。)

①《漢書·東方朔傳》:"董偃出入主家。"注:"公主之家也。"《拾遺記》:"洞穴陰源,下通地脈。"陶開虞曰:主家陰洞四字,若今人為之,近於諧謔矣。鮑照詩:"重拾煙霧跡。"②戴暠詩:"揮金留客坐。"江淹《別賦》:"夏簟清兮晝不暮。"《書》:"厥貢惟球琳琅玕。"《本草》蘇業注:琅玕有五色,青者人藥為勝。《靈異兼圖》載:琅玕青色,生海底,以網掛得之,初出水紅色,久而青黑,擊之有金石之聲,與珊瑚相類。趙曰:詩家多以琅玕比竹。③朱瀚曰:李德林詩。"壺盛仙客酒,瓶貯帝台漿"。頷聯本此。《詩》:"為此春酒。"蕭子范詩:"握中清酒瑪瑙鍾,據邊雜佩琥珀紅。"陳藏器《本草》:"琥珀指出罽賓國。"陶隱居曰:"松脂人地千年,化為琥珀"。④陸機樂府:"渴飲堅冰漿。"魏文帝《瑪瑙賦序》)曰:"瑪瑙,玉屬也,出自西域,文理交錯,有似馬腦,因以名之。"楊炫之《洛陽伽藍記》:"元琛酒器,有水晶缽、瑪瑙琉璃碗、赤玉卮數十枚。"⑤謝莊詩;"訪德茅堂陰。"服虔曰:"麓,大林也。"⑥鮑照詩:"既類風門磴,復象天井壁。"風磴,登陟之路,凌風而上也。陸機詩:"飛升躡雲端。"⑦《列仙傳》:秦穆公以女弄玉妻蕭史,日於樓上吹蕭作鳳嗚,鳳止其屋,一旦夫妻皆隨鳳去。殷謀詩:"秦樓出佳麗。"《揚子法言》:谷口鄭子真耕於岩石之下,名震京師。鄭朴,字子真,漢成帝時人。⑧宋玉《神女賦》:"動霧觳以徐步兮,拂墀聲之珊珊。"律詩中二聯,須用虛實相生,方見變化。此詩,頷聯敘事濃麗,腹聯寫景蕭疏,前實後虛,乃安頓章法也。

李天生日:少陵七律百六十首,惟四首疊用仄字,如《江村》詩,連用局、物二字,考他本"多病所須惟藥物"作"幸有故人分祿米",於局字不疊矣。《江上值水》詩連用興、釣二字。考黃鶴本,"老去詩篇渾漫興"作"老去詩篇渾漫與",於釣字不疊矣。《秋興》詩連用月、黑二字,考黃鶴本,"織女機絲虛夜月"作"織女機絲虛月夜",於黑字不疊矣。可見"晚節漸於詩律細",凡上尾仄聲,原不相犯也。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之杜甫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是現實主義詩人。[3]

視頻

BBC新推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詩聖杜甫

參考資料